央行例会报告透露什么信号
继房贷放松政策出台后,在十一长假期间,央行发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三季度例会的新闻。三季度例会最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删除了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所称的“经济金融结构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更加强调了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称“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
一定意义上说,央行在措辞方面的微调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尽管报告整体与二季度相比变化不大,但关于经济复杂形势的表述仍体现出当前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既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保证增长不出合理区间,同时又要通过推动深化改革完成产业升级,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
从国际来看,在经济复苏最佳的美国,经济数据也呈现出波动状态。在美国光鲜的失业率创新低背后,另一个事实令人担忧:9月劳动参与率进一步降低,62.7%的劳动参与率为36年来最低水平。不仅如此,其他经济数据也不亮眼:9月制造业pmi、服务业pmi、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欧元区经济更差,9月欧元区综合pmi终值降至52.0%,创下10个月新低;其中,制造业pmi指数终值降至50.3%,创14个月以来新低;服务业商业活动指数降至52.4%。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也将给欧洲央行造成压力,使其进一步扩大资产购买计划。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市场信心不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
从国内来看,7、8月份数据纷纷跳水,9月pm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扩张状态,稳定在荣枯分水岭上方,这或许为三季度以来疑似重新下行的中国经济打了一针镇静剂。不过,社会经济尚无法排除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尤其是今年以来,信用风险不断暴露,信托和互联互保危机频发,实体经济引发不良贷款日渐出现双升势头。更应注意到,财政和货币政策实际存在一定的时滞。从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来看,8月份的利率水平较7月份有所回落,这也就表明目前市场资金状况并不紧张,还是较为充裕的。虽然整体上流动性并不缺,公开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在下降,但一些中小企业仍然无法得到更多贷款,这体现出当下的流动性结构性不足。就此,这两天,世界银行和数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纷纷调低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可以预计,定向宽松这类扶持政策仍会被频繁使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要进行结构性调控,也就是实行定向调控。而央行三季度例会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与二季度相比也几乎没有变化,表示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不过,最近国内市场出现放缓金融改革的呼声让人忧心。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大障碍是国内制度和市场机制没有准备好,如果提前改革和开放,很可能导致巨大的风险。显然,主张放缓金融改革,其理由是避免短期风险,但实际上,中国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放缓金融改革并不能减小风险,反而会容许过去的问题延续甚至恶化。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能成为放缓金融改革的理由,相反,中国需要在市场化改革的框架下加快金融改革。如果放缓金融改革和不改革,就意味着放弃既定的金融改革目标,又回到了根据形势变化相机调整的老路子,这将打破既定的改革安排、改革节奏,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了金融改革的系统性。
总之,如何在准确把握金融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去构建金融体系,拿捏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是当下货币政策当局需要关心的内容。
(责任编辑:df145)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