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的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如果死抱着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容易看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变成一个批评家。
新结构经济学和一般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在于,一般新古典经济学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同质化,没有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和技术的差异。
林毅夫档案
林毅夫,男,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籍贯福建省漳州市。著名经济学家。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教育背景: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年;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工作简历: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著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2008年6月,我有幸出任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世界银行的梦想是致力于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作为一名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年少时我立志要奉献自己的所学来致力于祖国的现代化。在世行任职时,我有机会接触到许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杰出的知识分子,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他们也和我一样怀着报效他们的祖国的志向。
反思主流经济学理论
年少时,我总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有其现在靓丽的发展成绩,必然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部让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真经。只要学会了这部真经,带回来真诚地实践,就能够贡献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帮助人民过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富足生活。我有幸在1982年到当代经济学的圣殿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取得学位后,到耶鲁大学又做了一年博士后,1987年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回到国内来工作。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推行的各项政策,基本上都违背了我在芝加哥大学博士课程中学到的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应该有的基本原则。譬如,当时经济学界的共识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应该执行根据新自由主义所形成的华盛顿共识,以休克疗法的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消除经济中政府各种不当干预所形成的扭曲。
1994年,我和蔡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