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再闹钱荒 货币政策遭研究员吐槽
点击查看>>>银行间拆借利率
几乎毫无征兆,11月20日午后,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现象再现,导致今年首度延时闭市。这再度引发了市场关于货币政策的激烈讨论,海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姜超今天称,导致昨天钱荒再现的主要原因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货币政策,他强烈呼吁直接降准降息。不过,也有研究员认为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昨日收盘前,因一些金融机构仍未补齐资金缺口,银行间市场前台交易系统曾两度延迟交易,至17点左右才结束。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系统闭市时间通常为每日16点30分,在去年流动性紧张的5月和7月曾出现过因流动性紧张而延时的先例,但在今年流动性相对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出现延时闭市尚属首次。
有一种降息政策,出来之后利率就上去了
市场普遍认为,昨天出现钱荒,主要原因是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的十项措施(简称“融十条”),其中,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的措施是导致昨天货币市场出现异动的主要原因。
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的初衷是,受存贷比限制,银行没钱放贷,而将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意味着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放贷。
不过,姜超在今天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把同业负债算作一般性存款,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补缴准备金。过去同业负债不用缴准,一般性存款需要缴纳20%左右的法定准备金,按照10亿的同业存款计算,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补缴2万亿左右的准备金。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若非存款类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按9.8万亿元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和18%的存准率计算,存款准备金也将多补缴1.76万亿元,至少需下调三次存准率对冲。
降息是最有效的工具、没有之一
“前晚出了‘融十条’,目标的核心是降低融资成本,结果第二天国债期货就暴跌,市场利率全面上升,资金紧张导致银行间市场交易被迫延迟。第一天发文降低融资成本,第二天就钱荒,实在太令人无语。”姜超今天在名为《有一种降息政策,出来之后利率就上去了》的报告中如此吐槽。
在报告中,姜超指责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他认为,目前的情况不是银行不肯放贷,而是市场需求不足。
“在新政出台之前,主要上市银行的贷存比平均在67%左右,意味着并没有达到75%的上限,存在提高空间,但银行并没有充分使用。说明融资总量偏少并不一定源于信贷供给不足,而很有可能源于融资需求不足。”
至于现在推出的各种创新工具,如psl、slf、mlf,虽然规模也不小,动不动就是几千亿,上万亿,但这些工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期限太短。
“如果换做是你当银行行长,你手里头的钱只能用3个月,你会拿这笔钱去放贷吗?即便敢拿去放贷,1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你敢放吗?”
姜超称,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最有效,降准、降息都很管用。和创新工具相比,降准的优势有两点:一是资金投放是永久性的,银行想放多长贷款都可以,没有心理障碍。二是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也有助于银行降低其贷款利率。
至于降息,则是降低融资成本最有效的工具、没有之一。而且在经济低迷、通缩风险加大的背景下,降低存款利率可以降低储蓄意愿、促进消费、对抗通缩,也是非常合理的货币政策行为。
“那么为啥中国不愿意降息呢,别说降息了,连降准都不用,视降息降准为洪水猛兽,仿佛降息降准一用,改革转型就泡汤了。”
央行不会轻易降准降息
不过,针对“融十条”,不少业内人士得出了与海通证券截然不同的结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