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应转向“轻度宽松”
随着qe退出,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盛宴结束,2015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宏观经济表现和货币政策方面将出现双重分化。这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并使新兴市场承受巨大的风险压力。对中国而言,国际资本流入将呈弱化趋势,货币政策有效性则有所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增长和防通缩的诉求使货币政策转向“轻度宽松”成为选项,利率可望继续下调。在市场机制作用下,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将常态化,并可能延续2014年的情况出现小幅贬值。
2014年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一改年初的颓势,展现出强劲复苏的势头。特别是2014年三季度gdp年化增速高达5%,是十年来季度数据的最高值。同时,失业率持续下降,年度新增就业岗位达到十几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也增强了人们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撇开短期周期性因素不谈,美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健的轨道上,明显强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
促成美国经济强势的因素很多,有美国经济体系自身在创新、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离不开政策大幅度干预的影响。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方面,三轮q e的实施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中的9000亿美元膨胀到2014年底的4.5万亿美元。可以说,货币当局持续的购债活动和相应的巨额货币创造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是建立在美元全球货币地位的基础上的,也给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了很多问题。
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最后一批150亿美元资产的购买。持续6年的q e时代结束,q e带来的美元流动性盛宴也结束了。在美国q e退出之际,欧洲央行则启动了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券的购买,日本央行也加大了购债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央行有望推出更大胆的资产购买计划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