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论坛(理财论坛排行榜)
一、监管政策及市场影响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资管行业发展提出了包括破刚兑、去通道、去非标等诸多规范整改要求。
回顾2021年银行理财监管政策,为进一步落实资管新规,助力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和《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配套监管文件,有利于规范行业运作,推动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其中,针对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业务,以及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和《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销售业务活动、督促理财公司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更好地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针对资管产品估值方法使用混乱的情况,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统一规范了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方法,进一步推进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转变的进程,助力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更充分地向投资者展示产品的净值风险。另外,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投资范围、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久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使其监管标准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资管产品保持一致,推动业务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的发布,标志着大湾区金融投资产品的渠道和类别更加丰富,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养老理财是国家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举措,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正式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养老理财有望成为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重点发展的理财产品。
图表1: 2021年银行理财政策盘点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财政部网站,普益标准整理
财经小常识: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几乎所有软性饮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却似乎都是方形的。方形容器能比圆柱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
二、市场整体情况
三年期的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收尾,银行理财已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本文通过统计2021年末存续的产品,分析银行理财市场产品现状与特征,产品现状总结如下表所示。
图表2: 2021年理财市场产品现状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2.1 总体规模持续攀升,已破28万亿
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总体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末破28万亿元。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的产品规模超28万亿元,较2020年一季度增长约4万亿元。从趋势发展看,2020年理财产品规模增长幅度相对较缓,年增速仅为1.43%。进入2021年后,随着净值化转型程度的加深和理财市场的日渐规范,增速开始显著加快,年增速达13.47%。
图表3: 2020-2021年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2 固收类产品占绝对主流
产品类型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流,占比超90%。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达91.14%,混合类产品占总发行产品的7.66%,权益类产品及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产品占比较小,两者之和仅1.2%。经对比2019年及2020年的数据,可看出产品类型结构近两年变化较小,混合类产品占比略有下降,固收类产品及权益类产品占比略微增加。19年及20年固收类产品占比分别为85.40%、85.73%,混合类产品占比分别为12.76%、12.99%。
图表4: 2021年理财产品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图表5: 2019年/2020年理财产品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3 产品风险等级多为中低风险,中高风险等级产品占比趋于提升
产品的风险等级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截至2021年末,存续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总体而言处于偏低水平,中风险及以下产品占比已超九成,其中,二级(中低)风险的产品占比达70.74%,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为8.72%,三级(中)风险产品占比为17.74%。
图表6: 2021年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近两年产品风险等级呈现略微增大的趋势。对比19年及20年存续产品的数据,尽管总体而言银行理财市场仍偏好稳健收益型产品,但显现出风险等级逐渐增大的趋势。19年一级风险产品占比为20.10%,20年降低至11.51%,21年占比进一步降低至8.72%。三级风险产品呈现与一级风险产品相反的变动趋势,19年占比为10.58%,20年增加至13.46%,随后数量占比持续增加至21年的17.74%。可看出,随着银行市场不断规范、竞争的日益激烈,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断进步,投资者对高风险产品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升。
图表7: 2019年/2020年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4 净值化转型之后,期限结构向两级分化
2021年存续的理财产品的期限区间集中于半年到三年间,其中付息周期为半年到一年的产品占比为31.63%,一年到三年的产品占比达41.64%。此外,付息周期为一个月以下的高流动性产品占比为3.16%,而三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占比为4.66%。
图表8: 2021年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近年来期限结构逐渐向一月以下的短期限及三年以上的长期限迁徙。对比过去两年的数据,可看出付息周期为一月以下的产品数量有所增加,由19年的3.62%增加到20年的4.85%及21年的5.15%。除高流动性产品数量占比的递增外,长期限产品占比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付息周期为三年以上的产品占比仅1.25%,20年增加至3.30%,21年继续攀升至4.66%。此背后的原因是,一方面,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禁止期限错配的倡导下,产品收益率较之前有所下跌,因此发行机构为获取一定收益率,逐渐发行更多的长期限产品以满足偏好高收益的投资者群体的需求;而另一方面,较多银行理财投资者,相较于收益更加关注产品的风险与流动性,因此机构也更有意愿发行更多的高流动性产品。总体而言,近年来的产品期限结构呈现向短期限及长期限同步延伸的趋势。
图表9: 2019年/2020年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5 客户类型结构稳定,一般客户达九成
银行理财市场的客户类型以一般客户为主,占比近九成。从2021年存续的产品统计结果可看出,一般客户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占比达88.74%,高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的占比差距较小,分别为6.34%及4.93%。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客户群体结构相对固化,历年占比差距不大。
图表10: 2021年理财产品客户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6 一元起购破四成,投资门槛显著降低
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起购金额较低,一元及以下起购占比超四成。总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理财子公司存续的产品起购门槛较低,起购金额为一元及以下的产品占比达40.54%。并且起购金额区间为一元到一千元的占比也相对可观,为13.35%。整体而言,理财子存续的产品的起购门槛显著低于净值化转型前的理财产品,起购金额为一千元以下的产品占比超五成。其原因是净值化转型前,产品多为刚性兑付,银行往往通过划分不同的起购门槛区分产品收益高低,起购金额与产品收益有较大相关性。然而,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刚性兑付不再,产品收益只由产品自身净值决定,因此发行机构无需再对起购金额进行划分,为拓展更多的客户群体,扩大客户规模,银行理财的投资门槛显著降低。
图表11: 2021年理财子产品起购金额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三、业务发展与创新
3.1理财产品层面
3.1.1产品趋同,资管实力决定核心竞争力
理财产品类型日益趋同,均以固收类产品为主,部分涉足混合类、权益类产品。从2021年各类机构存续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依旧是目前银行理财最主要的产品类型,占全部存续理财产品数量的92%。除此之外,各类机构均开始探索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理财产品类型日益丰富。
图表12: 各类机构不同投资性质存续理财产品数量统计[1](款)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发力固收+成为共同趋势。固定收益类产品可进一步细分为纯固收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从近两年固定收益类存续理财产品数量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各类机构近两年固收+类产品的存续数量均高于纯固收类产品,且2021年固定收益类存续理财产品增量均主要来自于固收+类产品存续数量的大幅增加,全国性机构和城商系机构[2]还出现了纯固收类产品数量下降、固收+产品数量增加的趋势,大力发展固收+产品已成共识。
图表13: 各类机构不同细分类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统计[3](款)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产品表现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城商系机构表现最好。城商系机构存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均值最高,达4.72%;其次是全国性机构,存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为4.35%。但整体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银行理财的传统优势领域,不同类型机构在产品收益率上的差距并不显著。
图表14: 各类机构存续理财产品[4]近1年年化收益率均值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城商系机构在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较为突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城商系机构长期专注本地市场,凭借自身对本地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够快速触达部分优质资产,在区域内优质资源的获取上拥有一定属地优势;其二,通过对各类机构存续固收+类产品所加资产类别及业绩比较基准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看出,城商系机构固收+非标资产类产品的存续数量远高于全国性机构和农商系机构,相应的城商系机构固收+非标资产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也最高,即部分城商系机构的固收类产品通过配置了部分非标资产以增厚收益;其三,大多城商系机构截至2021年末还未开始进行估值方法的转换,部分产品底层资产还是会配置如ABS、私募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使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资产,底层资产的波动并未直接体现在产品收益表现上;其四,全国性机构大多在资产的筛选上更为谨慎与保守,相较而言城商系机构的资产池更为丰富多元,部分高收益资产支撑了固收类产品较高的收益水平。
图表15: 各类机构存续固收+类产品所加资产类型及业绩比较基准统计[5]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在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产品上,全国性机构均遥遥领先。全国性机构存续混合类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为6.40%,存续权益类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为7.28%,远高于城商系机构和农商系机构的同类型产品。混合类、权益类产品体现了机构对权益类资产及衍生品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相较而言全国性机构在此具有先发优势,尽管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数量不多,但产品收益表现都十分亮眼,在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产品的探索上初具成效。
整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日益趋同,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若仅配置固收类资产,既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也难以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随着理财产品估值方法向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切换,产品底层资产的波动将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上,依靠摊余成本法以平滑收益的方式也难以为继,理财产品收益表现的比拼将真正转化为各机构资产管理实力的角力。因此,在净值化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中,真正以资产管理能力作为支撑的理财产品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3.1.2产品谱系更加完整,层次更加清晰
全国性机构的产品体系建设较为完整,广泛布局纯固收、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全国性机构由于其规模庞大、组织架构完备,在产品线设计上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不仅在产品类型上覆盖了固收类、权益类、混合类产品,在币种上也涉足到美元、英镑、港币、澳元。如工银理财建立了覆盖不同期限、类型和各类投资市场的产品体系,形成了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等多维产品布局,构建了现金管理、固收+、多资产组合、另类四大基础产品线以及权益、量化、跨境三大特色产品线,为投资者提供全谱系、全天候、全渠道货架式的产品供给和稳健优异的价值回报。同时,全国性机构在产品体系规划上凸显各自集团战略布局,如建信理财指数产品完全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农银理财产品紧紧围绕三农特色,交银理财打造科创投资、长三角一体化投资等策略产品等。
相较于全国性机构大而全的产品种类,城商系、农商系机构的产品线在以低风险的纯固收、固收+类产品为主的同时,更突出自身区域战略定位,打造小而美的精品产品序列。从城商系、农商系机构的产品体系来看,其产品体系设计更加务实,主要发挥银行理财在低风险、稳定回报领域的优势,以中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为主,根据核心区域客户的需求,打造明星产品。一方面,由于多数城商系和农商系机构在衍生品投资和直投股票上受到的资质限制,且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缺乏经验与资源,难以较好的支撑起权益类及衍生品类产品的投资与管理;另一方面,随着银行理财客户竞争进入白热化,与全国性机构相比,城商系、农商系机构营销半径较小,客户资源相对有限,但因其具有一定地缘优势,与本地客户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大多城商系、农商系机构选择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根据自身客户资源特征推出特色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精准投放,发挥自身在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图表16: 部分代表性机构产品线布局概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以存续理财规模做梯队划分,位于同一规模梯队的机构在产品线布局上存在一定共性。存续理财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第一梯队机构,产品体系普遍更为全面,在聚焦纯固收、固收+、混合类产品之外,均有向权益类产品延伸,同时产品在期限类型、运作模式、风险等级、客户类型等方面更为丰富;存续理财规模在700亿-1000亿的机构,产品布局上正在向第一梯度靠拢,但受限于投研能力短板,在权益类产品上缺乏布局;存续理财规模在500亿-700亿的机构,产品线相对单一,大多仅有固收类产品,产品期限、运作模式、风险等级、客户类型等方面覆盖有限。
整体而言,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的逐步丰富,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混合类、权益类产品为辅的产品体系日益完善,银行理财产品谱系更加完整、层次更加清晰,各类机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定位,产品线布局差异开始凸显。
3.1.3特色产品凸显,发展日渐差异化
随着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21年各银行机构纷纷发行特色产品寻求差异化发展,特色产品数量较2020年显著增加。其中,2020年ESG净值型产品仅有56款,2021年攀升至133款,增幅达137.5%。大湾区特色产品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由2020年的14款增长至2021年的42款。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后,各银行机构纷纷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发行碳主题产品,2020年碳主题理财产品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而2021年碳主题产品数量迅速攀升至71款。 下文就特色产品中发展较成熟的ESG产品及监管层倡导的养老产品为例,分析其产品特点。
3.1.3.1 ESG产品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用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ESG在中国起步却较晚,2008年国内才发行了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型公募基金——兴业全球社会责任基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体经济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ESG产品日益涌现。金融机构以ESG产品为媒介,通过信贷、债券、债权、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
从发行情况来看,截止到2021年末,全市场共有134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存续,16家银行机构参与发行ESG主题产品,其中华夏理财存续的ESG产品数量最多,达46款,领跑银行理财市场,并已形成了多期限、多系列的产品体系;其次是中银理财,共21款ESG产品;农银理财的ESG产品数量也较为可观,达15款,与其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农银理财的ESG产品致力于推动惠农及相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
图表17: 2021年发行机构存续ESG主题产品数量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存续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固收为主。目前固收类占比为64.66%,混合类和权益类占比分别为34.59%和0.75%,存续的唯一一款权益类ESG产品为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86只固收类产品可进一步细分为纯固收类和固收+类,其中固收类55只,固收+31只。固收+策略在过去一年被市场广泛提及,多家机构的ESG主题产品也进行了尝试,包括建信理财睿鑫(ESG主题)、华夏理财ESG固定收益增强型等。虽然银行系在固收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非标资产的限制、同业的竞争以及创新破局的压力,相信未来银行ESG主题产品类型将更加多元化,底层资产的配置也会打破固收为主的格局。
图表18: 2021年存续ESG主题产品类型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从资金投向角度看,债券型资产占据了ESG主题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首位。固定收益类ESG主题理财产品重点投资标的包括绿色债券、绿色ABS、ESG表现良好企业的债权类资产,覆盖了节能环保、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乡村振兴、民生领域等重点领域。以华夏理财发行龙盈固定收益类ESG理念理财产品系列为例,产品主要投资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环保产业,以及与民生、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相关产业境内市场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农银理财发行的ESG产品则优先投资于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态保护等绿色环保产业,兼顾扶贫、乡村振兴、小微企业支持、一带一路、民企纾困、高质量发展等领域。
3.1.3.2养老产品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新增人口逐步放缓,而老年人口加速上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体系结构失衡,由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不充分,个人养老的第三支柱尚处于起步阶段。为解决我国居民的养老问题,推动个人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监管层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然而,目前传统的养老产品存在诸多弊端,较难实现养老的功能,因此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为规范养老理财的发展,加快建设个人养老第三支柱,2021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允许工银理财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市以及光大理财在青岛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下文以首批发行的四款养老产品为例,分析其产品特征。
从发行情况来看,首批养老理财产品的募集方式均为公募,面向不特定公众,但仅限于特定试点地区的投资者。4家试点理财子公司对首批养老理财产品的计划募集规模各有安排,其中,工银理财为30亿元、建信理财为40亿元、招银理财为30亿元、光大理财为20亿元。据测算,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封闭式产品(按募集开始日统计)的平均计划募集规模约为18.3亿元,明显低于首批养老理财产品的计划募集规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4家试点机构对此次发行养老理财产品的信心。
从产品期限来看,4款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均为5年,原则上存续期间不得申购和赎回,该产品设计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的资产配置和价值投资,以实现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据粗略测算,11月份理财子新发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平均加权期限约为458天,远低于此次发行的4款养老理财产品。
从流动性方面来看,首批养老理财产品通过引入差异化的分红机制、人性化的提前赎回规则为投资者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4款养老理财均采用现金分红方式进行收益分配,这些分红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养老金补充功能。除此之外,在产品封闭期内或产品到期日前,投资者可能因特殊事件需要临时支出大额费用,为应对这种合理需求,降低投资者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的风险损失,保护投资者利益,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均设置了提前赎回规则,为投资者的流动性提供了保障。
从认购起点及理财费用来看,4款养老理财产品均支持1元人民币起购。此前,除建信理财的睿吉系列产品,各机构推出带有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认购起点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可见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在认购起点上几乎等同于零门槛,凸显了普惠属性。并且,相比普通理财产品,首批养老理财产品的费率明显更加优惠。4款养老理财产品均不收取认购费和销售费,托管费率和固定管理费率也几近触底。
从收益及风险水平来看,首批养老理财均设置了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整体在5%-8%之间,收益较为可观。相对应的,产品风险也集中于2级(中低风险)与3级(中风险),除工银理财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为3级(中风险),其余3款产品均为2级(中低风险)。并且,首批养老理财产品设计了多重风险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独立托管、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及附加风险资本等,为老百姓的养老钱提供更多保护。
3.2营销渠道层面
3.2.1直销模式趋于完善,服务能力提升
营销渠道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都以直销为主。直销渠道的主要优势在于一切都在母行的掌握之中。第一,母行可以对全行的理财经理进行统一规范的销售培训,最大限度的规避销售合规风险。第二,直销渠道下母行可以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对重点产品的销售布局。第三,针对机构客户、公司客户,以及高端个人客户,母行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高端理财经理队伍,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其差异化需求。
具体而言,目前银行多采取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共同发展的战略。由于银行线下网点众多,线下渠道依旧是理财销售的主流渠道。除了线下直销渠道之外,在移动化的浪潮之下,线上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疫情还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线下渠道受到极大冲击,线上渠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同时,对于地方性银行而言,线上渠道还有额外的优势,即突破地域上的限制,实现理财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因此,大多数银行都在积极建设线上直销渠道,大力拓展创新营销模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产品购买,开展理财团购模式等。除此之外,虽理财新规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销售,但部分银行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在金融科技和流量上的优势,实现产品信息的精准投递,增加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获客成本,如通过第三方网页跳转方式,直接从第三方的产品推介页面跳转到银行官网进行产品购买,直接转嫁流量,提高产品购买转化率。
3.2.2代销渠道建设力度加强,体系逐渐完善
除直销外,头部机构近年也大力加强代销渠道建设。代销渠道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产品销售范围的扩张,省去自行铺设网点繁琐的流程和高昂的成本。在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不少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投研能力以及系统建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自身很难建立完善的净值化管理运作体系,这些银行的理财业务最终可能会向以代销为主的模式发展,为产品力较强的银行机构提供了深入地区的机会。下文统计了2021年银行市场的代销数据,对银行代销市场的全貌进行了刻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代销产品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介绍。
3.2.2.1 理财子日趋成熟,代销渠道已铺开
总体而言,理财子已大面积拓展代销渠道,各理财子公司都在打破自身限制,不局限于其母行销售渠道,其中股份制行理财子公司的代销机构数量最多。
其中,国有行理财子公司里,交银理财与中银理财的代销渠道较多,分别为13家与7家,工银理财与中邮理财的代销机构仅为其母行;代销渠道类型上,中银理财与交银理财的代销渠道类型最为丰富,涵盖了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
股份制行理财子公司中,兴银理财的代销渠道数量最多,高达48家;其次华夏理财及光大理财的代销渠道数量也较为可观,分别为16家及14家;代销渠道类型上,整体来看股份制行理财子较其他类型理财子更为丰富,兴银理财的代销机构类型最为丰富,涵盖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信银理财、华夏理财与招银理财的代销机构类型均涵盖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
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中,南银理财与杭银理财的代销渠道数量较多,分别为12家和10家。代销渠道类型上,南银理财也处于领先地位,覆盖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而徽银理财的代销渠道较为单一,代销机构仅为其母行徽商银行。
农商行理财子公司目前仅有渝农商理财一家,其代销渠道共有8家,涵盖了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两种类型。而合资理财子公司较其他类型的理财子公司,虽代销渠道数量及类型都相对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家理财子都开拓了国有行作为代销渠道。
图表19: 理财子公司及其代销渠道情况
财经小常识: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收益与它的成本之差,后者包括从最有利的另外一种厂商资源的使用中可以获得的收益。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据不完全公开数据统计
3.2.2.2 分化局面渐显,中小银行转战代销
相比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设立理财子公司及发行理财产品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所以更倾向于作为渠道方来开展代销业务,数据显示目前开展代销业务的71家商业银行中有35家是城商行,18家为农商行,两者之和占比高达74.65%。从代销渠道引入银行机构数量上来看,江苏银行位列第一,引入了12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招商银行排名第二,引入9家理财子公司。杭州银行及厦门银行引入理财子数量也相当可观,均为7家。从引入理财子的数量排名上看,中小型银行大力开展代销业务,且优质城商行引入理财子数量排名靠前。
图表20: 代销渠道引入理财子数量排行前十情况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3.2.2.3 双维度指标,代销准入体系待建立
近年来,银行代销产品爆雷事件层出不穷,而爆雷事件的根源,多是产品的准入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筛查体系。在代销产品的筛选准入方面,代销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产品筛选体系,筛选出质量优异且符合自身产品布局战略的代销产品。本文从产品的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出发,选取银行理财市场中数量占比较大的纯固收类产品、固收+类产品及混合类产品为例,具体介绍不同产品类型的收益及风险指标,以分析目标理财产品的优势及劣势,完善代销产品准入标准。
图表21: 固定收益类产品及混合类产品筛选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纯固收产品的收益特征稳健但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选取区间收益指标衡量其收益表现,区间收益可衡量产品的平均盈利能力。从风险维度来讲,由于部分纯固收产品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净值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其真正的投资风险,因此衡量此类产品的风险,更应从底层资产来考量。一方面可测算其前十大持仓资产占比情况及穿透前、穿透后的HHI指数,观察该产品的投资资产集中度。若产品集中度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投资风险未能有效分散,产品风险也许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分析底层资产质量来评判其产品的风险。
固收+产品较传统纯固收类产品,在获取稳健收益基础之上配置了部分权益类或其他高收益资产以增厚收益。因此在衡量收益维度上,除上文提到的区间收益指标外,引入了信息比率及詹森阿尔法指数指标。其中,信息比率可衡量产品稳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而詹森阿尔法指数可衡量产品获取超额收益的水平。风险维度上,由于市值法估值的固收+类产品的净值变动可以分析其风险特征,因此可增加引入波动率及夏普比率两个指标衡量其产品的风险。其中,波动率可衡量产品的整体的波动情况,夏普比率可衡量产品每承担一单位风险获取的超额收益。
混合类产品的收益相对纯固收及固收+类产品更为可观,但产品风险也相对较高,针对此类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类型,衡量其产品质量更应将重点放在产品的风险测算上。因此在混合类产品的收益表现上,依旧选取了区间收益指标。而在衡量其产品的风险维度上,除波动率及夏普比率外,引入最大回撤率、卡玛比率及斯特林比率,分别衡量混合类产品的区间最大回撤、超额收益与最大回撤之间的关系,及年化收益率与最大回撤之间的关系。
3.3资产投资层面
3.3.1围绕固收资产,配置领域更加多元
固定收益类资产仍是主要配置方向,但占比有所下降。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3季度末,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余额占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6.01%,与2020年末相比下降4.08个百分点。投向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17.52%,与2020年末相比下降0.21个百分点。银行理财在固收资产投资领域拥有传统优势,加上银行理财客群稳健保守的风险偏好,因此围绕固定收益类资产进行资产配置依然是目前各类机构的主流做法。理财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比均存在下降趋势,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在投资层面正逐步摆脱对单一资产类别的过度依赖,为实现多市场、多元化的大类资产配置做进一步探索。
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基金、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占比有所提升。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为更好的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在资金投向上已基本涵盖了各类市场。其中,理财资金投向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余额及占比均有所提升。2021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向基金的余额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2.1%,较2020年末相比上升0.33个百分点。投向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余额尽管占比较低,但较2020年末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理财资金直接投向权益类资产(如股票、股权)的占比较2020年末下降了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各类机构目前主要是通过投顾模式间接参与权益资产投资,直接投资于股票、股权的产品相对较少。
3.3.2以固收+为切入口,积极拥抱权益市场
银行理财对权益市场的探索以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中的权益资产投资为主。2021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为3083.59亿元,占比1.66%。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权益类资产总投资余额的55.29%,混合类产品中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42.85%,可以看出目前银行理财对权益市场的探索,集中于在固收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中配置较小比例的权益类资产,直接发行权益类产品的相对较少。
图表22: 权益类资产投资的产品类型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银行理财布局权益资产投资是大势所趋,但权益类理财产品并未出现显著提升,这既受限于各类机构自身投研能力与科技能力,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其面向的主要客群偏好共同决定的。一方面,银行理财的客户主要是个人投资者,且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识别能力都相对较低,只能匹配风险程度较低的产品,而权益类理财的风险程度较高,因此需求占比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各类机构在权益资产投资领域大多面临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投研能力有所不足等困境。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对权益资产投资的探索集中在了固收+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上。
固收+成为银行理财进军权益市场的最好方式之一。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增加权益投资与银行理财客群较低的风险偏好存在天然的冲突,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短期内无法提升的情况下,银行理财机构必须谨慎地把握权益投资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平衡,通过风险相对可控的形式进行权益投资,固收+策略便成为了银行理财进军权益市场最好方式之一。一方面,资管新规严监管叠加长期低利率环境,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固收+通过配置权益类资产增厚收益,吸引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今年股市整体波动较大,固收+理财产品追求绝对收益,回撤小、平衡性好,承接了大量投资者需求,近年来股债跷跷板效应逐渐显著,上证综合指数与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反向变动特征明显,而固收+产品在两种资产上均有敞口,可以通过调整配置比例灵活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达到对冲风险、提高收益稳定性的目的。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银行理财而言,以固收+为核心投资策略,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既满足了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时又保持了较低的回撤水平,无疑是替代非标资产实现收益增厚的最佳选择之一。
投资方式上,主要通过投顾模式间接参与权益资产投资,直投模式较少。理财资金直接投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下降,但投向基金的占比有所提升,也就是说各类机构目前主要是通过投顾模式间接参与权益资产投资,采取直接模式的相对较少。尽管政策允许成立理财公司的部分机构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但受限于投研能力仍较薄弱,银行理财仍需要与权益市场投资见长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同业资管机构的合作,利用其成熟的投资管理团队、全面的投资研究体系。因此,目前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投资主要借助于符合监管政策要求的FOF、MOM产品,通过细化策略、管理人的选择,拓展投资边界,提升获取alpha的能力,在为理财客户获取收益的同时,吸收投顾机构积淀的投研经验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直接投资能力,实现投顾模式和直投模式的相辅相成。
3.3.3拓宽投资边界,积极探索商品及衍生品投资
银行理财对衍生品投资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固收类产品上。2021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余额为61.81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占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总投资余额的80.53%,混合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19.47%。可以看出目前银行理财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探索,集中于在固收类产品配置较小比例的衍生品类资产,以充分运用资产之间的风险对冲,在降低产品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
图表23: 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的产品类型[8]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除了在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中配置衍生品资产外,也有部分机构探索发行了商品及衍生品类的理财产品。截至2021年末,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计6款,其中4款为公募产品,2款为私募产品,均由全国性机构发行,产品主要采取与指数、个股、商品等标的挂钩。相比于其他资产,商品及衍生品投资市场较为分散,且具有高波动性、高杠杆等特点,故此类产品的收益往往也会表现较大的波动性。不同于在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中配置衍生品类资产以起到风险缓释的对冲作用,目前存续的商品及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大多为指数类产品,旨在通过衍生工具被动投资权益市场。
3.4业务支撑层面
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落地,要求资管行业突破传统经营思路和模式,重塑风险管理能力,回归资管能力本源,提高多样化资产配置能力,在此情况下,金融科技是提升和改善财富管理市场适配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快速转型的核心动力,金融科技优势将成为资管行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各理财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科技,赋能理财业务的投资、风控等方面,建设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助力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资管行业投研能力。相比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集研究、交易、风控、合规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来说,银行理财的投研体系相对薄弱,而净值化产品对投研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银行理财机构积极建立系统化的投研体系,涵盖策略、行业的大类资产研究框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获取数据,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行业动向,为产品设计和投资方向提供观点和投研判断支撑,加深对底层资产的洞察整合,提升资产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促使银行理财投资方向多元化发展。
金融科技提升银行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理财新规对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认购与赎回等。在资管业务转型下,银行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风控体系,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挖掘减轻信息不对称,对可投资产、交易对手等进行分析和有效识别,提升对业务前、中、后全过程监控和预警,提升银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
以华夏理财为例,其建立科技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助力理财业务转型。华夏理财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与薪酬委员会和审计与关联交易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下设立风险控制、金融科技、运营管理、投资决策、产品创新等五个专业委员会,重点建设量化投资、信评、营销管理、运营一体化、风险管理、ESG数据研究等业务系统,完成了理财公司的业务梳理,搭建了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建立了完善的理财公司金融科技体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图表24: 华夏理财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华夏理财,普益标准整理
由此可见,理财业务应紧跟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抓住历史机遇,针对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提高对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应用,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支持理财业务的长期稳步发展,助力资管业务转型。
四、理财子公司业务发展
4.1理财子设立情况
自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商业银行陆续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推动理财业务体系变革。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2家已开业。从理财子的设立情况来看,全国性银行已基本实现了理财子公司布局[9],共有17家;区域性城农商行受限于业务规模、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布局较少,仅有8家;外资银行纷纷布局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合资理财公司,目前有4家。
图表25: 2021年末理财子公司开业/获批筹建情况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设立理财子公司能够强化理财业务风险隔离,因此通过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是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成立理财子公司又需要哪些条件呢?从《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来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是发起设立的必要条件,《办法》要求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理财业务专营部门连续运营3年以上,具有前中后台相互分离、职责明确、有效制衡的组织架构;同时《办法》还明确了理财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且应当是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从获批筹建的理财子公司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区域性城农商行,其在获批筹建时理财业务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但结合目前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商业银行的理财规模现状和市场的普遍共识,理财规模门槛可能会在500亿元左右;在组织架构方面,建立起了三会一层的决策机制,且围绕理财业务流程设置了前、中、后台相分离的岗位职责体系,同时人员配备充足,能够满足理财子公司的开业需求。
图表26: 商业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时理财业务规模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从理财业务规模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末,尚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中非保本理财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有3家,超过500亿元的有23家,超过200亿元的有64家;从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城农商行的资管部门符合监管专营部门的要求,但在人员配备上有所欠缺,仅有少数农商行的资管部门人数超过50人,满足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人员条件。因此,目前尚有部分城农商行具备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条件。
图表27: 2021年末未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理财规模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4.2理财子业务发展分析
4.2.1业务规模逐步增长,头部效应逐步凸显
从已开业理财子公司的展业情况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末,有9家理财子公司的业务规模突破万亿,均是全国性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国有理财子公司中,工银理财在2021年增长近万亿,产品规模突破2万亿,是仅有的2家规模破2万亿的理财子公司之一,而剩余国有理财子公司中,除中邮理财外,其业务规模均破万亿;股份理财子公司中,招银理财的业务规模一骑绝尘,在其中居于首位,光大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位列第二梯度,业务规模达万亿,广银理财的业务规模最小,还没能超过部分已开业的城农商行理财子公司;城农商理财子公司的业务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均在5000亿以下。整体来看,当前理财子公司的业务规模已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头部效应。
图表28: 已开业理财子公司理财业务规模[10]一览(截至2021年末)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4.2.2固收产品表现较佳,权益产品仍需补齐
从近一年的表现[11]来看,无论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还是混合类产品,非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表现都略高于理财子公司,但二者差异并不大,这或是因为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投研能力还未能和非理财子拉开差距。同时,无论是理财子公司还是非理财子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整体表现远均高于混合类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的投资优势还是集中于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能力仍是其短板,毕竟权益类投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发行机构不断加大投入,搭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研框架。
图表29: 2021年理财子/非理财子产品的收益表现[12]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杭银理财、徽银理财、宁银理财的表现最为亮眼,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突破了5%,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也主要集中在[4%,5%)、[5%,6%)这两个高收益区间,但受限于产品数量,这两个收益区间的产品数量并不多;建信理财、渝农商理财、中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在4%至5%之间,他们大部分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也处于这一区间;交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在3.7%至3.9%之间,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在[3%,4%)、[4%,5%)这两个收益区间的产品数量分别突破百款,在所有理财子公司中居于前列。整体来看,区域性理财子公司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优于全国性理财子公司,这可能是因为区域性机构更青睐于配置当地的债权类资产,同时信用下沉更加明显,产品收益相对较高。
图表30: 2021年各理财子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表现[13]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图表31: 2021年各理财子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混合类产品中,建信理财表现最好,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高达7.34%,其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集中在[4%,5%)和6%以上这两个收益区间;其次是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华夏理财,他们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在5%左右,其中农银理财的产品收益集中在[4%,5%)这一收益区间,华夏理财的产品收益集中在[5%,6%)这一区间,而中银理财的产品收益分布相对均衡;招银理财的表现相对较差,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仅2.88%,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集中在[0%,3%)这一低收益区间。
图表32: 2021年各理财子混合类产品的收益表现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图表33: 2021年各理财子混合类产品的收益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目前大部分理财子公司发行过权益类产品[14],如光大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等,其中光大理财更是最早发行了直投股市的权益类产品。主要从有数据的产品来看,不同机构间、不同产品间的表现差异较大,例如,光大理财的权益产品的整体表现欠佳,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37%,但其阳光红ESG行业精选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却高达17.51%;华夏理财的权益类产品的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均值为6.64%。整体来看,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发行的产品仍以私募产品为主,多投向私募股权项目,公募产品则基本采取优选行业、打新、FOF等策略及方式进行权益投资,这与上文的结论一致。
图表34: 2021年理财子新发权益类产品
资料来源:各机构官网,普益标准整理
4.3机构同业合作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不同的资管机构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以实现共赢,尤其是对理财子公司这一市场新生力量而言,其还处于成长阶段,更需要同业合作推动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从理财子公司与同业机构的合作现状来看,理财子公司在投资端和投研端这两方面和同业机构有较多合作。
投资端合作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理财子公司在权益资产等资产类型的投研能力存在短板;另一方面是受限于投资范围、投资额度等监管要求,如非标债权、非上市公司股权、境外资产等。目前理财子公司与同业机构在资产端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产品模式,理财子公司通过FOF/MOM等方式直接购买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资管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或是通过专户的方式实现资金注入;二是投顾模式,理财子公司借助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的投研优势进行投资,投顾机构提供投资建议,理财子公司自身进行具体操作。
正如前文所述,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不足,投研体系尚待完善,投资端的合作仅能在短期内解决产品创设问题,长期较难实现投研能力的提升,而投研能力才是理财子公司展业的根本,因此投研端的合作十分必要。当前,理财子公司在投研端积极搭建投研生态圈,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的投研联动,不断提升自身投资研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例如,信银理财通过与上海中证指数公司联合研发中证信银沿海核心经济带ESG优选100指数,以此推动自身ESG主题理财产品的创设。
除与国内同业机构积极展开合作外,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理财子公司也逐步探索与国外资管机构的合作模式。为充分利用外资机构在产品创设、资产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理财子公司积极引入国外资管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目前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均发布了公告,拟引入境外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其中招银理财已在2021年12月3日成功引入了摩根资产管理,招商银行和摩根资产管理对招银理财的持股比例分别为90%和10%。
五、理财市场发展展望
踏入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结束,银行理财市场的整改基本完成,银行理将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银行理财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随着大中型银行陆续完成理财子公司的布局,不少中小银行也在发力设立理财子公司,2021年乌鲁木齐银行、西安银行、贵阳银行等宣布拟成立理财子公司开展银行理财业务,同时也有部分无法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抱团取暖,拟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取理财子公司牌照。除此之外,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外共建理财子公司或成为发展趋势,一方面合资理财公司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已有消息称德意志银行拟与中邮理财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另一方面,随着招银理财成功引入外资战投,后续可能会有其他大行理财子公司跟进引入外资战投以促进理财业务发展。
二是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将更加多样。随着投资者资产配置理念的逐步加强,银行理财将不断提升多元资产配置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投资者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普及的范围将更广,投资者教育的水平也将更高;同时,在银行理财真净值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市场的波动中逐渐重视资产配置理念。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理财投资者树立起风险收益的投资理念,并希望通过资产配置实现长期稳健收益。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的投资工具以及投资渠道将更加丰富;同时,在真净值时代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比拼将真正转化为各机构资产管理实力的角力,银行理财机构需着力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在降低产品净值波动的同时增厚收益,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此外,从监管角度来看,推动理财资金入市的监管导向也在不断引导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多元化发展。在市场和监管的共同驱动下,银行理财将逐步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探索权益类及衍生品的投资,资产配置将更为多元。
三是业务分化更加明显。未来对于理财子未筹建完成的大型银行而言,已获批建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加速筹建工作,对于未获取牌照的大型银行而言,也将加快投入到理财子公司申请的快车道中;而对于理财子已筹建完成的大型银行来讲,将充分发挥理财子公司在理财业务方面的展业优势,加快实施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在财富管理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拓展财富管理业务,丰富自身理财产品货架,辅以代销他行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在资产管理方面,大型商业银行提高自身资产配置能力,一方面广泛布局固收类、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自身的市场壁垒占据市场空间,差异化竞争趋势将更加显现;对于无法筹建理财子的中小型银行而言,将进一步转向代销业务,深耕区域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伴随资管新规出台,近年理财产品发行机构锐减,在锐减的理财产品发行机构中,几乎全部是农村金融机构。未来随着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发行机构中投研能力有限的中小型银行数量还将进一步下探。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或将深耕产品代销,通过代销布局全体系产品线,增加客户粘性、获取价值。
注:
[1]数据截至2021年末,样本涵盖了私募理财产品及外币理财产品。
[2]全国性机构包括国有控股银行及其全资理财子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全资理财子公司;城商系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农商系机构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全资理财子公司,下同。
[3]此处仅统计存续固收类理财产品中已披露细分产品类型的样本。其中,纯固收类产品指理财资金全部投向债券类资产,投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则计入固收+产品类别。
[4]样本涵盖了私募理财产品及外币理财产品。
[5]此处仅统计固收+单一资产的存续产品数量及业绩比较基准。
[6]截至2021年末各家机构的存续理财规模。
[7]产品要素特征是基于各机构2021年存续理财产品为样本进行统计得出。
[8]权益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占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总投资余额为0.0002%,图中所示为四舍五入后的结果。
[9]浙商银行正在申报成立浙银理财。
[10]理财子公司业务规模数据既有自身口径,又有集团口径。
[11]由于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数据较少,因此未作分析。
[12]考虑到可比性,采用公募非现金管理型产品的数据计算,下同。
[13]未展示产品数据较少的理财子公司,下同。
[14]权益类产品收益数据较少,仅进行定性分析。
作者:普益标准研究员 余雅琴、秦婧、唐春艳、黄诗慧
财经小常识: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理财论坛(理财论坛排行榜)
一、监管政策及市场影响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
-
理财论坛(理财论坛贴吧)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雪梅 图源:视觉中国 财经小常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等共有资本与非公有资产参股要严格…
- 华夏银行理财产品(兴业银行理财产品一览表2022)
- 投资理财天天分红(投资理财分红入什么科目)
- 理财通客服电话(微信理财通客服电话24小时)
- 刚刚!创业板第104家IPO终止(附最新IPO排队名单)
- A股迎来史上“最贵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