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市资讯  全球

大美!敦煌莫高窟塑像,榆林窟密教壁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美敦煌 | 莫高窟第45窟彩塑壁画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以建筑、雕塑、壁画三种艺术形式为主要构成。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之一。

唐代是莫高窟彩塑的黄金时代,不仅善于营造大型佛像,更精于塑造与人等身的群像,第45窟的塑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作品。

45窟正壁塑像

第45窟窟形为覆斗形顶殿堂窟。西壁开一敞口龛,置彩塑造像,南壁绘观音经变,北壁绘无量寿经变,均为盛唐原作。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当时正是我国国内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大发展时代,敦煌正是依托这样的经济背景,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窟顶藻井及四披千佛

第45窟的塑像原有九身,如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这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塑像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

这组塑像形神俱备,仿佛是盛唐时期不同人物的写照,充分展现出人间性格,生动地刻画了佛陀与弟子等不同的身份与内在性格,佛陀的庄严、弟子的谦恭、菩萨的柔媚、天王的威严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

迦叶、菩萨、天王像 西壁龛内北侧

迦叶、菩萨、天王像 西壁龛内南侧

迦叶、菩萨、天王像 西壁龛内南侧

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厚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膛,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迦叶像 西壁龛内北侧

佛左侧为老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而目光有神,是一派老成持重的高僧神态,颇具长者风范。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像

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祗支(专指和尚所穿的类似于衬衣的一种内衣),鼻梁挺直,鼻头浑圆,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

菩萨像 西壁龛内北侧

南北两侧的胁伺菩萨造型相似,面容清秀,眉毛细长,鼻梁挺直,她们低手含嫣,笑容可掬。体型呈“S”形,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姿态妩媚。头束高髻,赤裸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轻柔的长裙从两腿间往后飘扬,表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质感。裙上描金,绘有团花、卷草,色泽艳丽。匠师对菩萨的肩膀、腰胯、脚腕等细部都有生动细微的描绘。

菩萨像 西壁龛内北侧

西壁龛内南侧 菩萨像

从造像的意图来说,她们应是慈眼视人、深怀爱意、温暖众生心灵、高高在上的菩萨,但从造像表现的性格来说,又是唐代的两个绝色美人。其中南侧的菩萨,双肩倾斜,头部微微侧向身旁的阿难,阿难也不由自主地稍稍侧身相向,彼呼此应,似乎在窃窃私语,极为传神。

西壁龛内南侧 天王像

南北各有天王一尊,北侧天王脚下踩着地神,地神上身仰而下身俯,头部被夹在天王的双腿之间,一副不堪忍受的苦相。天王发髻高挽,浑身铠甲严身,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眉头攒起,浓眉高扬,双目圆睁,鼻子硕大,与鼻子呼应的是两颧隆起的肌肉,宽大的下巴以及粗壮的脖颈,浓重的黑眉,上翘的胡须,密集的鬓毛描画,无不增加了他性格中威风强悍的特点。

天王像 西壁龛内北侧

南侧的天王与北侧的天王相对,左手握拳,右手叉腰,右腿直,左腿曲,造型与北侧的天王大体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天王一头浓发,方面大耳,横肉满面,双眉高扬,方眼圆睁,双唇紧闭,头发塑出高髻,加上阴刻线,以色晕染眉毛只塑出大的体积,再以较干的毛笔画成,但是胡须只画不塑,下巴上的短须或以大笔一点而成,或画成装饰性的图案,特有趣味。

在敦煌石窟中,壁画与彩塑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第45窟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壁画也精细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 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

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 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

南壁西侧 观音救海难图

南壁西侧 观音救诸苦难、三十三现身说法

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阇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阇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阇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南壁西侧 胡商遇盗图

北壁 伎乐图

第45窟莫高窟的特窟不一定比普窟美,但它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研究价值,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需要我们更好的保护和解读。

神秘的榆林窟3号 | 丰富新颖的密教壁画

安西榆林窟的第3窟开凿于西夏中晚期,元代重修。洞窟内容和形制独具一格,特别是大量的精美壁画在敦煌石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榆林窟第3窟 内景 西夏

第三窟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壁画风格独具特色。其室穹隆顶上画曼茶罗一铺,周围画边饰、帷幔、千佛。东壁中间画佛传一铺,两侧均画观音变相。南北壁中间各画净土变一铺,两侧均各画曼茶罗一铺。西壁门上画维摩经变,门两侧画《文殊变》、《普贤变》各一铺,无论从绘画水平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说,都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西夏时期宗教艺术水平的成就。

西夏-榆林窟3窟-窟室内景(1左)

西夏-榆林窟3窟-窟室内景(2右)

西夏-榆林窟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东壁“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累头十层,五十一面形成宝塔状。观音头上有三座七层宝塔,正上方的宝塔上坐一化佛,化佛佛光中有承露盘,盘中宝珠中出现须弥山,山顶有切利天宫,切利天宫上面还有化佛和缥缈的云气。“千手”并非确指,而是以“千”喻多。“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图中不一定有一千只手,但也有数百只手,每只手中有一只眼在观音的身上围成一个圆圈,其中有166只手中持有器物。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中有八幅两两对称的西夏生产图,有《锻铁图》、《舂米图》、《酿酒图》、《犁耕图》等,是当时少有的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有很高的科技史价值。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 犁耕图 西夏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 锻铁图 西夏

《锻铁图》中有三男子,其中两锻铁者站立,皆着短褐襦,腰系带,一人上衣深色,袒左臂膀,一人着浅色上衣,两人下身穿裤,束行滕(绑腿),足穿草鞋;另一人坐操风箱,足穿草鞋。特别是图中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坚固耐用,可连续鼓风,能提高炉火温度,增强冶炼强度,为打制包括兵器在内的精良铁器提供了技术保证。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 舂米图 西夏

《舂米图》中石臼置于地上,杵柄加横板,板下有轴。舂米人双手扶架杆,一脚着地,以一脚踏木板,用中间下部木轴为杠杆带动捣杵,在石臼中舂米,前有粮堆和簸箕。此图表明西夏与中原地区捣米舂谷法并无二致,但在中古时期,用图画把谷物加工去皮成为米的情景十分生动地表达出来,十分罕见。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 酿酒图 西夏

《酿酒图》两妇女旁置酒壶、贮酒器、木桶各一,一人吹灶火,另一人手持陶钵在烧锅旁酿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夏家庭酿酒的情景。《犁耕图》画双牛架横杆,横杆连接犁辕,即所谓二牛抬杠式,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形象地反映了西夏时期役牛犁天的情景。

本图中的塔式蒸馏器绘制于西夏。1959年,何丙郁和李约瑟两位先生考证此图像为烧酒蒸馏器,我国许多科技史的专家经过详细考证后赞同这种说法;1975年,河北省承德市青龙县出土了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这一切,都为我国的烧酒技术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之牛耕-西夏

《牛耕图》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一黑一白两头健壮的耕牛正拉着具直辕犁奋力向前犁地。这种牛脖子上架一木制牛鞅子、两侧系两根绳子用来拉犁的方式,至今仍然是利用牛力耕地、种田、拉车等传统方式。不过,壁画中的直辕犁出现在西夏社会生产生活中已经是落后的农具了,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已经出现了比直辕犁更加先进的曲辕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夏民族从游牧骑射向农耕定居缓慢发展的进程。

西夏-榆林窟3窟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东壁北侧画十一面千手观音。观音本体面相加上本体面相上部的十个面相共十一面。《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规定十一面的形象:“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着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

观音的千手伸展开立形成一个美丽的圆环,犹如孔雀开屏一般。每只手中都有一只眼睛,千手、千眼便能更好地救度众生。手中所持宝物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互相映衬,显得美轮美奂。其中有日摩尼宝珠、月摩尼宝珠、宫殿、戟槊、宝剑、金刚杵、梵箧、化佛、宝钵、宝瓶、绢索、宝镜、宝珠、法轮、莲花、柳枝等,还有一些乐器,如鼓、琵琶、钹等。

西夏-榆林窟3窟东壁中间-涅槃经变上部

东壁中间长3.90米、宽2.15米,以释迦破魔塔为主体,左右两侧画八大灵塔。释迦破魔塔置于中间大塔中,魔王变成中国帝王形象,魔女着中国后妃衣装,魔军则貌似密教的恶神。塔顶装饰莲花藏,莲花每瓣上各有一小塔,塔中均有一佛。莲花藏顶上又有一佛塔。上方涅佛右胁卧在方枕上,身后弟子举哀。佛足端的摩耶夫人为中国老妇。两端有七佛一菩萨,应是过去七佛和尚未成佛的弥勒菩萨。

西夏-榆林窟3窟东壁中间-涅槃经变上部-八塔变之佛陀涅槃

西夏-榆林窟3窟东壁中间-涅槃经变上部-八塔变之举哀梵天

正壁(东壁)中央绘八塔变,是根据《八大灵塔名号经》所绘,八塔包括兰毗尼园佛降生处、尼连禅河畔成道处、鹿野苑初转法轮处、祗陀给孤独园现神通处、曲女城为母说法处、耆阇崛山说《法华》等大乘法处、毗耶离城维摩诘示疾处和跋提河畔娑罗树林涅槃处。本窟的八塔变,中央画一大塔,表现降魔内容,两侧各画六塔,可以辨识的内容有释迦降生、弥猴奉蜜、降魔成道等。中央大塔表现降魔内容,塔刹饰以华丽的莲花,这一形式与莫高窟附近成城湾现存一座宋代花塔一致,可见是有现实依据的。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坛城曼陀罗(受到密宗影响,因西夏毗邻吐蕃)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坛城曼陀罗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坛城曼陀罗

画面上塔顶为莲花帐顶,每瓣莲花上各画一座塔,塔中都坐着一身佛,莲花的顶端又有一身佛塔,这是佛的法身毗卢舍那的象征。顶部左右两角画魔军正在疯狂地进攻释迦牟尼,这两身魔鬼凶神恶煞、面目狰狞:长发蓬松、青面獠牙;身长六臂:一手执刀、一手持戟、一手拿弓、一手握箭、一手执盾、一手扬鞭。似乎要置释迦牟尼于死地。

降魔变,表现释迦修道即将成佛时,魔王波旬纠集部众向释迦发起的种种进攻,企图置释迦牟尼于死地,释迦牟尼运用神通力降服了魔军,最终使魔王及其他的部下也皈依了佛教。释迦牟尼通过克服自身的种种精神障碍,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解脱与平静,把爱欲、烦恼、忧愁、饥渴、虚伪、怯懦、名利等全抛在了九霄云外,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心无牵挂和大彻大悟。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坛城曼陀罗藻井之纹样分层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西北角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西北角

西夏-榆林窟3窟窟顶边饰-币形的圆环套联纹

窟顶的金刚界曼荼罗属于藏传佛教内容,其明王像头大、身长、腿短、圆眼、咧齿,作忿怒状。奉无量寿佛降魔,是当时典型的藏画风格。北壁曼荼罗中的供养菩萨像丰乳细腰,头戴花冠,颈饰花环,一手举攀树枝,在蓝色光环中扭腰投足,婆娑起舞,人物造型及绘画表现手法,颇有尼泊尔及印度艺术之风,为敦煌石窟中所仅见。

榆林窟第3窟,既有汉传佛教内容,又有藏传佛教内容。反映了西夏时代佛教的兼容并蓄。从艺术上看,则体现出新的艺术风格,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都吸取了两宋以来新的绘画风格和技法。这些都是莫高窟壁画中未出现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洞窟内图片均来自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艺术莫高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灯火阑珊 猴面包树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