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困局:"破旧"易 "立新"难
结构性行情演进至今,创业板指数已经成为成长股的鲜明旗帜,其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活跃的打着创业板标签的股票,而是一个具有高估值及高成长预期特征的群体。在场内资金多次尝试风格切换之时,投资者看到的是一个"跷跷板"困局:在经济疲软、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下,若打破了成长股这位"旧主",又该从何处寻找"新君"?
再试风格转换
在创业板指数缩量创出新高后,昨日场内资金再次寻求风格转换。创业板指数早盘持续下挫,后于低位徘徊,收盘时跌幅达到2.82%。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避过小盘股做空力量的正面攻势后,上证指数持续拉升,收盘时上涨1.23%,跑赢创业板指数4个百分点。
回顾行情可以看到,这已经是本月以来的第三次日内风格切换,前两次分别发生在5月16日和5月22日,但均以失败告终。不过,仅从创业板指数和上证指数二者的表现差异来看,昨日的风格切换强度最大。从外界因素来看,似乎没有消息直接导致创业板资金调仓,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在此前上涨中积累了较大的风险,并导致了市场的自发调整。
的确,二季度以来创业板股票涨势强劲、估值高企,令不少资金"高处不胜寒",这其中不仅包括一些看淡创业板行情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甚至还包括产业资本。与高估值和产业资本巨量减持同期出现的还有管理层指导之下的风险警示。尽管"红灯"初亮时市场仍然惯性前冲,但速度总是要有所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已经出现的风险信号外,未来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业板股票可能面临较大考验。首先是中期业绩考验。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创业板公司在二季度会出现比较高的增速,理由在于中小企业的业绩复苏滞后,且弹性较大。但也有研究人士表示在当前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将受到拖累,因此不排除成长性预期被证伪的可能性。
其次是IPO重启。有分析人士据证监会公布的IPO核查进程推断,IPO重启时点很可能就在未来两个月以内。而由于市场普遍预期IPO重启后率先发行的仍将是中小盘股,因此创业板可能受到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在当前的时点选择减持创业板股票,其实是较为合理的选择;由于流动性较差,大资金减持此类股票需要以时间来换取相对高的减持价格。
跷跷板困局
实际上,在5月出现的多次风格切换的时间都比较短,切换不成功反映出市场的矛盾心态:既难以完全舍去具有高成长预期的小股票,又不敢长期持有看似安全但前景黯淡的蓝筹或传统周期股。
而结构性行情演进至今,投资者再次切实感受到了"跷跷板"的困局:如果打破了当前市场中成长股的领衔地位,谁又能够代替它们成为继续上攻的先锋呢?在这一问题上,昨日行情给出的答案与前面两次没什么不同,还是金融、地产,或者再加上汽车。从品种上来看,确实没有其他大板块能够担当此任,钢铁水泥深受库存及产能过剩压制,而有色金属、煤炭等则缺乏价格支撑。
长线来看,即便是金融、地产、汽车等上市公司,其盈利增速也呈现出放缓趋势,这限制了此类股票的上升空间。也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我们当前看到的风格切换,均是短期且具备浓厚的博弈性质。
主板中的大消费类股票是高位流出资金更可能的去处,这其中包括一些估值相对安全的医药、食品饮料、餐饮旅游等股票。限于权重,这类股票的上升恐难对指数形成强劲动力,但制造赚钱效应却不失有效。另外,没有明显制约因素的工业股也可能受到资金的关注,例如电力设备、通信设备、海工设备等。
实际上,若将创业板及主板的"框框"打散,"跷跷板困局"并非无解,市场可能不再有明显的风格分化,行业分化也将逐渐淡化,进入"重个股轻指数"甚至是"只有个股没有指数"的阶段。
因此,对投资者而言,不妨将风格转换看作"伪命题",继续紧盯行业景气度高、质地优秀、业绩增长稳定的股票,在合理的价位介入,而不用过分在意其到底是创业板还是主板,是身披成长外衣还是周期外衣。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