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冲刺IPO 还存在不确定因素
特色重庆银行:“龙虾三吃”的重组经典案例
重庆银行在资本市场演绎的“乌鸡”变“凤凰”的传奇与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密切相关。这位被誉为“中国少数几位真正懂得金融之道”的市长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成功再造重庆银行。
重庆银行作为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18日,是由37家城市信用社及城市信用联社改组,连同重庆市财政、部分区县财政、有入股资格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复杂的出身和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重庆银行发展之初步履艰难,之后就惯性作用每况愈下。行至2003年,重庆银行已经成为当地的老大难:149亿元的总资产却背负了33.1亿元的不良贷款和6.1亿元的非信贷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合计达到39.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42.5%,资本总额不足3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7.1%,每股净资产为-7.4元。
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黄奇帆眼光精准,困难重重的重庆银行在他眼中如同生鲜的龙虾,他计划“操刀主厨”,他说,“银行业是一个盈利潜力巨大的朝阳行业,重庆银行就是一只美味的龙虾重组过程如同烹饪。一旦烹饪完成,则可尽享其中美味。”
重组第一步,发行新股,扩充资本金。将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一举扩充到15亿元。从2003年4月到8月初,重庆银行用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成功募集资本金12.14亿元,资本总额从2.55亿元扩充至15.16亿元,重庆银行资本金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中的排位因此跃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
此后,随着“龙虾三吃”战略的推进,重庆银行又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6月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增资扩股,累计定向增发了8亿元的股本金,使重庆银行的资本金达到20亿元。
2004年3月,隶属于重庆市政府的重庆市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了。这一平台的设立是“龙虾三吃”中一味精妙的调料:化解重庆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轻装上阵的银行经营管理尽快步入正轨。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剥离不良资产的三轮重组完成,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26.5亿元。2005年末,经过大规模的剥离,重庆银行通过贷款清收、转化、核消等艰苦的工作,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由一年前的40多亿之巨,大幅下降到仅有8.54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到4.93%,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71%。
焕然一新的重庆银行,在2006年10月向世界各地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出了信息备忘录,正式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7年4月顺利引进香港大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定位与重庆银行相近,零售银行业务突出。
随着香港大新银行的入主,重庆银行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参股的股权结构,优化后的重庆银行的股权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公司治理更趋完善。同年9月,成功更名为“重庆银行”。两年后,成功发行10亿元次级债,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实力,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龙虾三吃”完美烹成,重庆银行案例已成为银行重组案例的经典作品,业界赞誉“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充满智慧与创意”。
与此同时,重庆银行IPO计划正悄然酝酿。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