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财务核查可不局限于IPO
新年伊始,证监会开始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
882家待发企业,将在3个月内由中介机构完成财务自查,再由证监会进行抽查和复核。悬在千万交易者头上的IPO堰塞湖,亟待疏通。
中国IPO市场一直风光无限。不仅企业、保荐机构、各路PE赚得盆满钵满,新股上市以后也还能掀起“打新”高潮。靓丽的财务报表让新股变成二级市场的香饽饽,无数股民为其趋之若鹜。而在繁华散尽之后,上市公司业绩突然变脸,次新股的价格一落千丈。当原始股东早已落袋大笔现金之时,广大高价投资的小股东却只能默默忍受亏损。在法律监管机制缺失的当下,小散想要通过诉讼上市公司维权像是痴人说梦。
也因此,证监会此次对IPO高调打假,获得市场诸多褒奖。
然而,只是加强IPO财务核查还不够。在提高了发行上市门槛之后,是否意味着已经上市的公司都是优秀的,其财务报表、信息披露都是准确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A股历史短短20年,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案例屡有发生。从银广夏、蓝田股份到科龙电器、山东海龙,总有上市公司以身试法,置商业诚信和股东利益于不顾。虚假的财务信息为上市公司带来短期的利好效应,方便了企业的再融资,却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A股市场复杂的审批制度,让上市身份成为壳资源。加大IPO财务审核力度,无疑保证了上市公司的“货真价实”,而不是只有一具空荡荡的躯壳。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公司上市后也会遭遇经营危机、面临亏损和破产。有了上市身份的庇护,公司的财务造假更容易、更隐蔽。银广夏,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近8亿元,但直到2001年才被媒体揭露;科龙电器,2002年开始对公司进行虚增利润,但直到2005年才东窗事发。相比IPO公司,已上市企业涉及的利益方更多,其财务造假的影响更恶劣,带来的损失也更大。
严格的IPO财务审核制,应该有更为严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合。以价值为导向的市场,值得投资的公司不仅要具备合法的上市资格,更要保证持续的盈利和高速的增长。充分而真实的财务信息披露,能让广大的投资者准确把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合理地调整投资策略 。只有当那些靠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的“垃圾股”被清除之后,A股市场才能真正走到价值投资的正确道路上。
值得庆幸的是,证监会已经在这样做了。退市配套制度的出台,以及最严IPO财务核查,让A股市场越来越难“混”。作假的企业进不了,不好的企业淘汰掉,市场的监管愈发重视保护投资者利益。然而,当我们拥有了健全的入市和退市检验机制后,更需要完善对已上市公司的监督,加强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使严厉的财务审核不仅仅局限于IPO,或许是监管部门下一步的选择。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