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退三成企业 IPO审查利好还是利空?
4月4日,证监会公布消息称,自去年年末对在审IPO企业发出《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后,截至3月31日,IPO企业自查阶段基本结束。截至3月31日,共收到610家企业的自查工作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审查申请的有107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有162家企业,中止和终止审查申请的企业数量占到890家在审企业三成。
核查逼退大量企业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截至3月底,随着IPO在审企业财务核查自查阶段的结束,证监会共收到610家企业的自查工作报告,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收到138家、265家、207家;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审查申请的有107家企业,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有28家、49家、30家。在此期间,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有162家企业,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为9家、47家、106家。
根据专项检查工作部署,中介机构自查阶段结束后,证监会相关部门于4月3日对提交自查报告的在审企业进行了抽查选取工作。目前,抽查名单已经公布,共从已提交自查工作报告的610家企业中抽出30家企业,约占已提交自查报告企业的5%,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为7家、13家、10家。
目前,尚有107家在审企业未提交自查报告也未申请终止审查,其相关自查报告须在5月31日前报送。证监会还将从这部分企业中,按照5%抽查比例抽出第二批核查名单。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此次对在审IP企业财务检查有助于推动中介机构尽职尽责,做好保荐工作,也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的优质化,但是证监会的审查也可能造成大量优质企业止步IPO申请,势必会对市场造成短期影响。
“证监会的财务审查势必会让那些财务包装过度的企业望而却步,可以肯定地说,那些中止或终止审查申请的IPO企业大部分都存在财务问题。”武汉大学金融研究所某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说。
据证监会公布的消息显示,在IPO在审企业财务核查自查阶段的最后一周,中止和终止审查申请的企业突然暴增。3月29日至4月3日期间,共计有43家企业申请终止审查。有109家企业新加入“中止审查”行列,其中79家为拟主板、中小板上市企业,30家为创业板拟上市公司。
审查力度还要加大
“终止审查意味着企业已经停止了近期IPO的申请,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有效减轻了市场承受IPO压力。”资深市场分析师张金洪认为,大量在审企业中止或者终止IPO审查申请,意味着IPO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同时也会肃清一大批财务不良的拟上市公司,有效地根治IPO企业“顽疾”。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IPO企业财务过度包装甚至财务造假的事件时有发生。就在IPO企业自查阶段还曝出绿大地因财务欺诈发行上市被证监会开出罚单,罚没相关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所得,取消涉案保荐人保代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并对保荐人、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严重。截至3月10日,已公布2012年年报的新上市公司有45家出现业绩“大变脸”,占155家2012年新上市公司总量的三分之一。
“公司上市就出现业绩下滑,一方面说明宏观市场环境不景气,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公司申请IPO时上报的财务数据有猫腻。”上述武汉大学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分析称,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企业IPO审查不是太严格,而是太宽松,只要能拿出来申报稿几乎都能上市,造成了目前资本市场顽疾频出,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监管部门的IPO审查力度时刻也不能放松,不能只是阶段性的抽查,还应建立长期的严格审查机制。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证监会对在审IPO企业审查迅速,可能意味着IPO重启的步伐又近了一步,但短期内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冲击。张金洪则认为监管层对IPO企业审查趋严,是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会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市场迎来的不是利空,而是中长期利好。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