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条件废除 新股发行改革在即
记者距离第一轮IPO抽查结果公布已经不到5天。此前有消息称,此轮抽中的3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将于4月底公布。
“前期证监会已经三令五申财务核查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不会有公司敢冒险造假。”昨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对《国际金融报》的记者表示,“抽查过程中难免会发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并不一定是造假,可能是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不规范,关键要看该问题是否会影响发行。”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财务专项检查结束后,证监会将对IPO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信息披露将更加严格。这一消息也获得了上述投行人士的确认。
改革路径明晰
此次IPO抽查的培训由证监会、交易所、各地证监局组成的核查小组4月8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式拉开帷幕。
《国际金融报》记者获得的这份培训会议记录显示,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会上表示,自查工作还是要坚持下去,以后只要发现造假,就要按绿大地的方式进行处理,让怀着侥幸心理的人无法侥幸。
姚刚表示,未来IPO重启之后,将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信息披露为中心,需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对可持续盈利等不作判断,申请资料把企业说清楚,由投资者去判断。
对于姚刚所说的“对可持续盈利等不作判断”,南方一家券商投行部高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暂不可实现,除非修改相关法律。《证券法》第十三条显示,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的条件之一就是“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过去几年,证监会因盈利持续性否决了不少上市公司,但业绩变脸的公司仍然存在。这当中确实有不少保代不够勤勉等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宏观经济和行业性因素,保代和监管机构无法为这些不可抗力‘背书’。”上述投行高管认为。
监管日趋严厉
根据统计,2004年至今,保荐制度实行10年间,证监会共否决了245单IPO项目。其中,2004年有13单,2006年为9单,2009年IPO重启后,2010年数字上升为71单、2011年尾81单、2012年尾48单。涉及券商62家、保荐人超过400名。
被否原因主要集中在持续盈利能力、关联交易问题、独立性、历史沿革及股权转让、公司规范运作、过度包装、粉饰业绩等七个方面。
其中,因持续盈利能力被否的数量占绝大多数。2011年有超过70家企业、2012年有超过20家企业皆因此原因被否。
比如,2011年申请上市被否的公元太阳能,该公司2008年至2010年及2011年1月至6月出口欧盟国家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8.1%、83.92%、75.94%和74.85%,主要是因为产品主要出口国补贴下降,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对该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淡化盈利判断之后,证监会将更多的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交给投资者,回归自身的监管角色,市场回归买者自负的原则,才是真正的市场化。”上述投行高管表示。
“20多年来资本市场有进步,但问题也很清楚,且严重,美化报表、避重就轻、甚至造假。发行人有问题,中介机构也有问题,不太尽责。”姚刚在当日的培训会议上表示,
很明显,证监会针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已经越来越严格。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监管机构执法却不够严厉,而且在监管持续性上也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统计的一份数据显示,2004年7月到2010年底,保荐人与保代被处罚的案例只有30个。张远忠认为,这一数量与市场上严重造假现象相比,严重偏少。而且处罚的仅仅是保荐代表个人,保荐代表所在的证券机构几乎未受到惩罚。
上述投行高管也认为,监管机构针对违规保荐机构的处罚过轻,提高违规成本是遏制从业人员和机构铤而走险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