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首轮抽查已告尾声 3家企业被传有问题
对15家被首轮抽查的IPO企业的现场检查已告尾声,核查小组将形成检查报告上报监管部门。
其中,西南证券的天和众邦,光大证券的中矿环保以及天丰节能等均有传闻,称发现问题被终止核查。如果三家最后均落马,其造假比例将高达2 0 %,引发市场担忧。“修改证券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重点还是IP O,如果不从企业内部层面去修改,而直接上升到注册制,一切都是浮云。”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对南都记者说,“注册制放权可以清除管理层寻租现象,同时还应严格追责。从根本上清除财务造假。”
资料显示,今年IP O撤单企业的总数已经攀升至167家,业内分析,不少企业可能会转道香港融资。
3家被传有问题
首轮抽查到的15家IPO企业启动现场检查后,便立即处于市场高度关注的“风暴眼”。尽管核查小组的审核处于完全保密阶段,但市场不时传出,抽查到企业存在造假行为。
有消息称,在核查过程中,的确有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发现,具体信息尚处于保密阶段,但该企业正常核查已提前中止,具体性质认定和处理意见要到5月底30家企业的核查全面完毕后才予以通报。
目前,业内传闻3家被发现问题的企业分别是:西南证券保荐的天和众邦,光大证券保荐的中矿环保以及天丰节能。
天和众邦最早引起市场关注,一度被传“成为首家被核查出财务造假的抽查公司”。资料显示,天和众邦成立于2005年,自称是“国际著名的全液压岩芯钻机供应商”,在IPO排队之时拟登陆创业板。诸多消息源称,因销售数据可疑,天和众邦已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中途一度还传出“老板已经跑路”,“中介团队被解散”等消息,但均被公司否认。而中信证券投行人士则称,天和众邦确实在抽查中被查出了问题。
中矿环保是已过发审会而被抽中审核的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环保企业。从招股说明书披露开始,中矿环保财务便深陷“多宗罪”:首先被其竞争对手实名举报涉嫌不正当竞争,后又被指采购产品的市场价格严重虚高,存在财务造假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主要利润来源被业内指责来源于关联交易。
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的天丰节能,则在4月25日被传出虚构收入,伪造银行单据,核查组已撤。
企业纷纷撤单
除了被传在抽查阶段终止审查的企业外,资料显示,目前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企业数量降至615家,为财务专项检查前的企业数量75%。而今年IPO撤单企业的总数已经攀升至167家,达到2012年全年撤单企业总数64家的260%。
“自查中167家企业退出后,如果15家中能抽到3家企业有问题,比例也太高了。”深圳太和公司投资总监王亮对南都记者分析说,“这也不排除管理层为了后面重启IP O做准备,现在杀鸡骇猴。”
对此,北大纵横IPO事业部合伙人蔡春华指出,最近市场上关于天和众邦、中矿环保财务“有问题”的传言越来越盛,后者更是不多见的已经过了发审会而被抽中审核的公司。在没有监管部门最终结论之前,市场所有声音只能是一种猜测。“但是按目前证监会财务核查的严厉程度来看,不排除正在排队的企业还有继续撤单的可能。”
对目前在自查、抽查中不断冒出问题,蔡春华表示:“越来越多的财务造假现象已经表明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而不仅仅是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目前IPO管理办法中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必须持续3年盈利,而且创业板上市还要盈利持续增长。这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迫使“有的发行人为了达到上市要求或在竞争中抢先于其他排队的在审企业,来粉饰报表。”
“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自动退出,可以说退出的企业看到了威慑,或者等待观望。”对此,不希望透露姓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对南都记者放胆分析说:“修改证券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重点还是IPO,如果不从企业内部层面去修改,而直接上升到注册制,一切都是浮云。还是不能解决目前发审制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监管企业,如何监管IPO中的腐败问题。”
该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注册制是管理层放权,可以清除管理层寻租现象,同时还应严格追责,根本上清除企业财务造假。“监管层如此大张旗鼓的自查,然后抽查后还是发现有问题。怎么能保证没有抽查到的企业没有财务造假?所以,以后应该严格追责,一旦发现企业有造假问题,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都应该像香港一样,给予最为严厉的处罚,这样使其不敢在调研时,因为利益关系,而睁只眼闭只眼。”
对后续管理层的动作,他推测认为,管理层在有步骤有计划地清理整顿金融市场,在清理影子银行后,又专注于债市整顿,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金融腐败最大的阵地应该是IPO和PE腐败,因为这牵涉的利益集团太多。“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联系到新华社此前连续就IPO暂停发文,可见利益集团的涉足之深,如果不改革IPO制度,中国证券市场将难有起色。”
撤单企业有多种融资渠道
对167家中途撤单企业,业内指出,目前除了上市外,还有多种融资渠道。
根据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分析,2013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市场情绪持续好转。另一方面,由于自2012年12月28日起内地对申请上市企业实行专项财务自查导致无新股上市,A股IPO市景停滞不前。
截至2013年3月31日,11家公司于香港新上市,总筹资额81 .1亿港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交易数量与交易额分别下跌了39%和17%。然而,IPO筹资总额中,内地企业占据约84%的份额,合计68 .2亿港元,相比去年约42%的份额,提高了约42个百分点。
蔡春华表示,香港市场IPO其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法律环境比较完善,审批也较为容易;但是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市盈率较低,和内地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第二、融资成本较高,与内地融资成本主要发生在上市之后不同,香港上市之前需要支出的成本可以高达几千万,对企业现金流压力很大;第三、10号文的限制,去香港上市内地程序较为繁琐。
“香港上市市场化程度很高,很多公司发行时,市场只给四五倍的市盈率。”深圳太和公司投资总监王亮指出,“比如卓越集团完全可以上市,在香港路演了两次,但给的市盈率太低,中途就退出了。但是一个健康的发行市场,就应该是这样。”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已经在逐步完善,企业没有必要只盯着IPO。中间退场的企业,可以考虑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甚至信托、资产管理等方式。蔡春华说:“例如最近在IPO核查风暴中被抽到的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就发行了短融,融资额为5亿元,期限1年。”(南都记者梁永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