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遭爆炒与IPO数量多少何干
新股上市首日阶梯状秒停成为近期炒新热中的一道风景线,特别是深市,不管上市多少新股,集合竞价开盘都一律高开20%;开盘后瞬间直线拉升再涨10%被临停;停牌一小时后复牌再次直线拉升涨10%被第二次临停,齐刷刷累计上涨44%;收盘前最后3分钟撮合成交秒停收盘。新股上市首日全天交易时间仅有3分2秒,其中盘中两次秒停,各占1秒。这种令人咋舌的现象使得抑制炒新措施备受市场诟病,同时各种改进建议也纷至沓来。其中有一条是建议新股应该上得更多,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即所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真没想到过去曾经长期贻害A股市场的做法,至今仍然有市场,这实在让人深感忧虑。
顾此失彼的庸俗市场化
新股一次上市多少算合适?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看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而定。主张新股一次上市几十家的标准是,那就是看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如果既不破发,又稳中有升,那新股上市的数量就是合适的,如果存在新股上市后被疯炒则是新股发得还太少,还需要继续增加新股数量。这种标准貌似市场化,其实是只看一时一地的新股表现而不顾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庸俗市场化,与真正市场化毫无共同之处。而正是深受这种庸俗市场化的戕害,A股市场的IPO改革才会屡改屡败,总是到了一定时期会因冤气太大而不得不暂停IPO。
新股打包上市早已有之。远的不必再说,就说上一轮IPO重启时,新开的创业板,开板时一次就打包了28只新股上市,现在的情况和当时何其相似。当时,监管部门也预想到创业板新股有可能被市场爆炒,因此一次上市的新股不可谓不多,心想这下总该炒不起来了,可结果却是28只新股几乎都遭到了市场爆炒。但那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后续创业板新股的逐步跟进,市场中的炒新热情逐步冷却,创业板新股表现也出现了大幅回调,直至后来出现了大面积破发。在前年的熊市中,创业板可是名符其实的重灾区,多只新股破发幅度超过了50%。
如果单看创业板开板之初的表现,新股似乎上得还不够多,可是等到了大面积破发时,还能说创业板股票发得太少吗?显然此时缺的不是股票,而是市场人气。然而,此一时彼一时,2013年创业板咸鱼翻身,成为了A股市场最牛的板块,热度至今不退。这个时候或许又有人会说,股票太少了,应该多上些新股。可是即使在创业板指数一年几近翻倍的背景下,创业板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股票处于大幅破发状态。因此,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丢掉辩证法,新股数量多与少的问题永远都会纠缠不清。
勿忘优化资源配置要义
A股市场所有问题的源头其实就在新股上,先天不足,问题都是从新股开始就存在的,比如股权分置、业绩包装,有的上市就是为了圈钱、为了套现,从IPO开始就讲故事,给投资者描绘一幅前景灿烂的美妙蓝图。一些新股上市以后,一年光鲜、二年平淡、三年烂掉,曾经的故事讲不下去了,于是又开始讲重组故事,讲扭亏故事。新股上市越多,问题股也会越多,因此,治理A股市场的问题就应该从新股开始。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把上市新股当作调节市场冷暖的工具,为了灭二级市场的火,有些新股即使带病也被打包上市,让投资者无暇辨识。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认为问题出在新股身上的太少,注册制、市场化成为放开新股上市的充分理由。更有甚者认为垃圾股也可以上市,让市场自己去判断和选择,垃圾股可以卖低价。也有人怪上市门槛太高,称如果没有上市门槛,很多公司也就不需要包装业绩了,市场也就不存在造假公司了。这真是奇谈怪论,宣扬的是造假有理,谴责的是制度在逼良为娼。这些人完全忘记了建立股票市场的要义,忘记了优化资源配置是根本,为上市而上市,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A股市场如今并不缺股票,炒新热只是炒家逞一时之勇,市场承接力不足才是常态。过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治标不治本,市场热了多发新股,市场冷了却没辙了,只能停发新股,这才导致A股市场的问题积重难返。直到如今,仍然还会有人拿出老方子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此可见,A股市场的重疴已经严重感染到了一些人的思维。现在一个月发行上市约50只新股,这样的发行速度已全球股市罕见,但还是有人说新股上得少,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如果是因新股被热炒而集中上市更多的新股,那以后市场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