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IPO前突入主天行国际
撇除2012年底收购的北京东方汇投资咨询公司,香港上市的天行国际 (993.HK)就是一家连年亏损的“蚊型”券商 ,却被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华融看上了。
10月7日深夜,天行国际宣布,与华融(香港)签订谅解备忘录,向其发行占公司扩大股本后不少于51%的新股 ,不出意外的话,30日后华融就将掌握控股权。这家由香港“金王”张德熙一手创立的本地金融集团几经易手后,最终成为了一家由内地资本入主的跨境平台。
根据备忘录,天行国际将为了这笔交易进行大规模的集团重组,现有上市平台只会保留天行联合证券、天行资产管理(香港)和Linewear Assets Limited三家附属公司。华融具体的认购价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占据天行有形资产较大比例的天行财务融资并不在本次交易范围内。
一位接近华融香港上市的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收购本身与集团香港上市没有直接关联,主要是出于补充境外金融平台的考虑。他表示,新公司几乎肯定将成为华融IPO的主承销商之一。
“华融此举是想复制信达跨境金融的发展模式,以较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搭建起境外投融资平台,五类金融牌照是天行本身最值钱的资产。”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表示,收购应该不存在借壳上市的可能。
最大AMC补齐跨境平台
截至2013年底,中国华融的集团总资产高达4086.21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集团“改制-引资-上市”的三部曲,董事长赖小民已明确表示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香港上市。但华融至今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境外平台,天行国际正好补齐了这个短板。
公告披露,交易会触发天行国际的集团重组,完成以后,华融(香港)将直接取得天行附属3家子公司持有、受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规管的5类牌照,包括证券交易、期货合约交易、就证券提供意见、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和提供资产管理。至于新股的具体认购价,天行国际表示将参照集团重组后的有形资产净值和所从事行业的平均市帐率厘定。
“重组意味着天行国际将出售本地券商和资管以外的业务,其中包括资产占比极大的内地贷款和典当等,华融最终付出的收购代价难以用目前的上市市值来简单换算。”郭家耀预计,最后的成交价会与早前内地金融机构收购香港券商的代价看齐。
9月底,天津滨海建投基金斥资最少6.79亿港元收购香港时富金融不少于51%的股权。而早前敦沛金融出售控股权予西南证券的交易作价预计最多将达到10亿港元。
翻阅天行国际的历史,从2009年张德熙家族出售开始,控股权先后落入彭晓东、佳元投资和内地企业家纪晓波的手中。根据2011年底的公告,纪晓波在内地担任数家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和董事,积极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此次华融入主进一步拆散了公司的架构。
截至今年4月30日,天行国际在证券、黄金和外汇等三大业务分别亏损530.2万港元、266.6万港元和595.8万港元。集团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全靠2012年底收购的北京东方汇投资咨询公司。
年报显示,该公司主要在内地从事客户放贷、典当贷款和融资租赁等业务。在天行全部有形资产中,贷款及应收账款、银行信托账户结余和应收融资租赁合计高达11.94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18.69亿港元)的63.88%。换言之,华融仅买入了“1/3的天行国际”,主要涵盖在香港从事券商、贵金属、外汇和机构融资。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香港的投融资平台对华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可抢占沪港通“通车”以后的跨境资管商机;而重组后的新公司几乎肯定会担任华融香港IPO的主承销商之一,拓展投行业务对AMC来说有助于处置早前收购的股权和债权资产。
“复制”信达模式?
从股改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到收购跨境金融平台,和最后实现整体上市;华融目前所走的路堪称另一家AMC信达的“翻版”。
2008年底,信达耗资2.4亿港元收购由“香港外汇教父”邓予立创办的亨达国际,随即更名为信达国际(0111.HK),其后多次获增资成为信达全资附属公司,在港从事资产处置、托管清算、证券、期货、资产管理、保险、基金和房地产投资等。
郭家耀分析,华融入股天行国际和当年信达并购亨达国际如出一辙,同样是为了香港的金融牌照和上市地位,只是时间过去了6年,本地券商越卖越少,因此贵了不少。他预计,华融可能会继续增资,但亦会维持目前的上市地位,相信未来的华融国际可以和母公司的上市平台共存。
前述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华融正在厘定上市资产并会把集团重组的方案上报有关监管机构,待审批通过后,就可以启动香港上市进程。据悉,多家早前帮助华融在境外发行美元债的投行正积极角逐承销商的地位,包括农银国际等。
8月28日,华融与中国人寿、高盛集团、马来西亚国库控股等8家中外战略投资者签订了合作协议,新增战略投资145.43亿元,占华融增资后股份总额的20.98%。在签约仪式上,赖小民透露将在2015年底前完成香港上市。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