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股市张清华台湾股市“7000点战”回眸
若7000点是底部,何须呢?
(作者供职于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即便宏观经济和公司层面并无剧变,但股市大幅波动也会带来系统性风险,救助毫无疑问,而“止血”是第一步。暂缓IPO、多家上市公司联手维稳、券商承诺在沪指4500点之下不减持并择机增持股票、央行通过证金公司为市场注入充分流动性,维稳政策密集出台,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发生。这里,笔者以上世纪90年代台湾“股灾”治理为案例,来分析“股灾”救治的措施及效果。
台湾股市“7000点战”回眸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台湾出口导向的经济依赖,经济增速创过去15年最低水平。雪上加霜的是,出口和经济下滑,将台湾本土企业股价、过度借助杠杆和业绩虚胖,多种经营出的过度扩张,企业股权质押和交叉持股出的银行坏账风险、挤兑风波等等实体层面的问题全部。当年8月-11月期间,每有“地雷企业”被曝财务危机时,股指少则下跌150点,多则下跌250点。为避免“地雷效应”引发连锁“骨牌效应”,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揽子政策性护盘措施出炉。
政策性护盘暂时稳定住了股价恐慌性下跌,但救市了奄奄一息的不良公司,并利用善后逃脱了债务,恶化了银行的贷款坏账,随后的信贷紧缩反而加速了经济和股指的恶性循环;同时,救市造成的风险,使得占投资者超过80%的散户地涌入股市,最后损失惨重。从本质上看,预设7000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务上,都经不住。若7000点需要,就说明该点位的指数是极其脆弱的。若7000点是底部,何须呢?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出于政党竞争的需要,当时抛出了“7000点战”(自那以后,这也成为机构分析台湾股市的标志性点位)。股灾爆发后,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公营行库(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给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提供纾困贷款、债务展期;行库坏账认定和提列冲销被延长;再贴现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迅速降低。以外,由于“地雷企业”的黑天鹅事件不断冒出,股指崩塌式、恐慌式下跌,1998年11月12日,台湾财政部成立了稳定股市专案小组,筹划建立了为期3个月的“护盘基金”。基金投资股市额度为2830亿元,由商业银行、邮汇储金、劳保基金、退抚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分摊,并每家金融机构每天向专案小组汇报买进金额及数量。
台湾自1962年建立股市,40年内共爆发三次严重的“股灾”。第二次股灾中,台湾股指从1997年8月的10256点,暴跌到1999年2月的5422点,跌幅高达47.13%。当时,正值台湾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迈进,具有新兴股市不稳定因素的一系列特征,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本土企业财务危机、银行坏账危机、美国网络泡沫冲击等多种风险点集中,金融系统性风险空前,救治箭在弦上,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学习。
【环宇杂谈】
三个月的“护盘期”结束,股价最终还是滑到6000点以下,甚至探到了3446点,进场护盘的金融机构都套牢,而盲目进入的散户也多数被套牢,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不到40年的时间,台湾股市经历了3次接近或超过50%的下跌,目前所有新兴股市的非特征当时即有各种表现,如散户主导、杠杆操作、民间高利贷借贷、主动做多、追高杀低的从众行为、企业财务造假甚至参与股票炒作、实体经济转型等。
由于7000点不断被击穿,1998年12月25日,台湾财政部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紧急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金融机构为护盘买入的股票,可列为长期投资,不必在当年底反映在损益表上,增加进场护盘的意愿;二是银行承诺以股票为品的放款,因股票质押值低于债权额,但市价仍高于债权额者,银行不得追补抵押品,减缓股市卖压;三是稳定基金护盘小组统一由商银董事长指挥,并分配各进场护盘的额度;四是各大行库以充裕资金买进证券,增加市场买气。
90年代后期,利用转口贸易繁荣的机会,台湾建立科技园区(如赫赫有名的新竹科技园区),发展电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贸易转型。此后,台湾指数被纳入MSCI国际指数,再加上推出QFII政策和共同基金,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导,台湾股市才真正健康发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