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股市泡沫泡沫专题研究系列之一:以史为镜股市泡沫沉浮录
流动性泛滥: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日渐放缓,但强劲贸易顺差叠加新台币升值预期形成流动性“堰塞湖”,风险偏好上升,货币脱实向虚。
经济基础:50年代以来形成以重工业与轻工业相结合的出口外向型经济结构,净出口占P比重接近20%,宏观经济出现11.5%的高速增长。
政策扶持: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政策开始由重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移,一举奠定了以信息半导体为支柱的高科技企业的经济地位,新竹产业园区成为“硅谷”。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紧缩迹象,遇阻,IPO注册制大幅增加股票供给,监管层再度严厉打击杠杆资金等。
对A股的作用:88年9月股市因征收资本利得税出现大幅下跌,连续19个交易日跌停使得台指从8790点一下挫至5614点,一个月内累计调整幅度高达36.1%;然而驱动牛市的核心因素-流动性宽裕和转型并未改变,于是在10月底取消资本利得税之后两个月重拾升势,扶摇直上12000点。目前支持本轮A股牛市的长期逻辑未变,即货币宽松趋势未变,无风险利率下行趋势(分母端驱动)未变,大类资产配置趋势(从不动产和储蓄端到权益资产转移)未变,红利远未完毕,这轮牛市所承载的诸多“中国梦”并未完成,我们认为这轮调整必将只是牛市途中一个深情回眸,A股必定会在大跌之后洗尽铅华。
股市泡沫始于1985年7月,结束于1990年2月,期间指数从636点上涨至12495点,涨幅高达19.65倍;之后在内外流动性紧缩、出口增速放缓、日本股市崩盘等因素作用下泡沫开始破裂,指数于8个月之内狂泻近10000点至2560点,跌幅接近80%。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从经济转型背景、货币宽松力度还是从投资者结构、市场风险偏好来看,80年代末的牛都对本轮牛市有着较深刻的借鉴意义。
投资要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泡沫演进过程:1985年7月至1990年2月,加权指数从636点上涨至12495点,涨幅高达19.65倍;泡沫顶峰日均成交量56亿,开户数达500万户,整体市盈率接近70倍,之后台指狂泻10000点。
泡沫破灭原因:新台币升值结束使得热钱流入趋缓,加码紧缩型货币政策,最后日本股市崩盘叠加海湾战争成为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