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 消费扶贫
本报记者 刘 莉 通讯员 李 慧
“村里的产业服务中心免费帮我销售百香果,我在那里打工,每天还能得钱。”7月24日,阳朔县兴坪镇西山村委平杏村贫困户郑石宝说,通过村里的党员干部帮忙联系,他养的土鸡也有了销路,被县城的客户以消费扶贫的模式预定了,收入增加了不少。
今年以来,阳朔县兴坪镇建起“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采取“党建+电商产业服务中心+村委”的模式,并联合8个村委,通过电商扩大销路,走市场化道路助力产业脱贫。
党建引领
党员干部“扛大旗”
7月23日,在位于兴坪镇西山村委的“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内,驻村第一书记林臻忙个不停。成堆百香果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几名工作人员正不停地分拣、称重、装箱。
“有个客户要了一万斤百香果,平均每斤销售价6元。”林臻介绍,除了这个大单,一些电商平台的单子也不少,“5斤装的百香果售价45元,每天平均能接2000多单,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发货。”
据介绍,“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由阳朔县供销合作社派驻西山村第一书记及队员、西山村委的村干部、西山村党员及村民组成运营团队。服务中心联系行政村、贫困户及合作社,收购其出产的特色农副产品,并负责产品运输、策划包装、营销宣传、店面销售、售后服务。
记者在产业服务中心看到,商品区分为贫困户产品区和农户产业区。对于贫困户提供的农副产品,服务中心将所有利润全部返还;农户产业区的产品,利润的30%分配给村贫困户,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其余的用于服务中心的各项业务运转成本支出。
目前,服务中心销售的产品以百香果为主。“按照农副产品成熟季节,以及客户需求,我们还将陆续提供夏橙、梨、玉米、土鸡、鸡蛋、柿饼等‘土货’。”西山村委党支部书记说李新华说,党员干部在外面帮找销售渠道,服务中心运营团队负责产品包装运输,村民和贫困户只需要安心种养,按时供货。
增收增产
农民心里底气足
在村干部和致富能人的指导下,郑石宝种了2亩百香果,去年收获150公斤果子,卖了1000多元钱。“今年,村里建起产业服务中心,林书记和村干部告诉我,百香果可以分级卖,大果每斤能卖到9块钱,小果只能卖3.5块一斤,所以要好好养护,多种大果。”
今年6月20日,“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实体店在西山村委试运行。在之前,中心搞了3场招聘会,优先招聘培训贫困户担任工作人员。郑石宝和西山村委十八门楼村的贫困户李技支都填写了报名表,经过选拔培训,被录用了。
“服务中心接到单子要发货了,我们就去帮捡果、分果、打包上车等,每天干几个小时,工钱80块钱。”李技支说,服务中心的工作不算累,而且工钱很快就能到账,这让他们很心安,“摘了百香果送到服务中心,几天之后,村里的联络员就把款项如数给我了。”
此外,服务中心还在每个村指定一名党员或村民担任联络员,根据列好的收购产品清单和详细价格,点对点和贫困户进行下单、收购,并照顾到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及时将款项支付给他们,让其“落袋为安”。
为了扩大服务中心规模,并带动更多脱贫户摘掉穷帽,在兴坪镇和阳朔县供销合作社的发动协调下,大源村委、水洛村委、思的村委、渔村村委、兴坪居委、桥头铺村委、古皮寨村委也一并加入“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共有446户贫困户、1452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多措并举
掀起消费扶贫热
“山地百香果大果3斤、贝贝瓜5个装、土鸡蛋15个装、干米粉5斤装……”7月24日恰逢周三,是阳朔电商扶贫日。当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黄按照网络下单,将相关农副产品收集清点后,前往阳朔县城送货。
为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服务中心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为推进主体、以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和现代物流为支撑的消费扶贫体系,搭建农特产品供需对接平台。
消费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短平快”项目,但“消费热”不能是一阵风。服务中心运营团队根据客户需求于每周星期一在网络平台发布需要购买的农副产品,由联络员将信息转给贫困户或村民在星期二准备好产品,产业服务中心安排人员在星期三到各村中收集好产品送给定货人,为阳朔县城的相关单位、酒店、爱心客户提供购买农副产品服务。
据悉,“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还与旅游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旅游服务,推荐农家体验、田园之旅等,下一步将在旅游景区建设实体店,同时设立“爱心捐赠”“帮扶热线”,为有需要的贫困户争取社会爱心捐赠,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桥梁。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