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应求!两月涨幅230% 这种化工原料要疯多久?
从4月7日的3700元/吨,到6月10日的12350元/吨,丙酮价格在两个月时间内扶摇直上,涨幅超230%。
是什么原因导致丙酮价格暴涨,未来它的走势如何?作为偏大宗基础化工原料,它的上涨是否会引起产业链连锁反应?对此,上证报记者展开产业链采访。
“丙酮价格短期还会在高位盘整……丙酮价格大幅上涨会让下游企业生产成本有上涨压力。”业内人士如是说。
是什么让丙酮价格“疯狂”
丙酮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由它间接参与生产的物品在我们身边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汽车、香水、免洗消毒液甚至维生素。
是什么造成了丙酮价格暴涨?多家机构认为,上游原料受原油价格影响上行,但是涨价的主要原因还是供不应求。国内外部分生产企业停车检修引起供应短缺,因为疫情造成终端消毒剂等相关商品需求大增都是本次丙酮价格上涨的原因。
据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如今丙酮市场货源稀少,少量持货商报盘惊人。截至6月9日,华东地区报盘12200元/吨,高位12500-13000元/吨频现,全国市场均在12000元/吨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是酚酮装置检修的大年。上半年国外酚酮装置检修集中,自5月开始轮到国内酚酮装置检修。5月7日起,国内丙酮大型生产企业中沙天津石化已经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停车检修。此外,6月5日,商务部发出公告,自2020年6月8日起,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丙酮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
从需求来看,我国丙酮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2015以来,我国丙酮需求量增速在12%以上,2019年中国丙酮消费量大约有228.5万吨,同比增加17.18%。
“疫情增加了丙酮的需求量,比如消毒免洗手液。”北京一位从事化工贸易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丙酮下游需求没那么热了。”
多家机构也预测,短期丙酮价格还会在高位盘整,随着后期丙酮供应量补充,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
我国丙酮巨头有哪些?
据记者了解,丙酮具有行业集中较高、技术壁垒高等特点。截至2019年底,全球丙酮总产能约914.2万吨,约90%的产能集中分布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其中亚洲占比47%。
2019年国内丙酮生产企业13家,酚酮装置,总产能158.5万吨,占全球产能的 17.3%,占亚洲总产能的 36.5%。其中,外资企业产能75万吨,占比近47%。
涉及丙酮生产的中国企业,多数是石油石化巨头。中国石化旗下燕山石化产能为10万吨/年、中沙天津产能为13万吨/年、中石化三井为15万吨/年,中国石油旗下吉林石化产能为5.5万吨/年,中海油旗下中海壳牌产能为13万吨/年。
2020年我国丙酮又有新装置投产,国内产能产量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预期丙酮产能将达到203.5万吨。其中,由荣盛石化控股、桐昆股份等参股的浙石化65万吨/年酚酮装置,预计今年6月投产,其中丙酮产量25万吨,苯酚产量40万吨。
丙酮下游部分产品跟涨
丙酮的上游为纯苯和丙烯,为石化产品。目前国内原料主要生产上市公司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丙酮的下游化工品主要有双酚A(为环氧树脂及PC等主要原料)、异丙醇(为制药、化妆品原料)、MMA(即甲基丙烯酸甲酯,是有机玻璃、涂料、信息材料等产品的原料)等三种。
丙酮价格大涨已经产生产业链价格传导。据记者了解,4月以来,上述三种丙酮下游化工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其中MMA价格5月环比涨幅41.3%以上,双酚A环比涨幅21.5%,丙异醇月环比涨幅7.8%。
以丙异醇为例,其是部分消杀产品的原料之一,因为海外疫情发展,丙异醇需求量大增。“丙酮法异丙醇工厂合约生产为主,部分无合约的新加入的异丙醇的工厂是一货难求,一些采购了高价原料丙酮的企业,顺势抬高异丙醇价格缓解压力。”据一位化工业内人士介绍。
“不仅价格贵了很多,还不好买呢!”华北一家生产防水涂料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MMA是生产防水涂料的原料之一,现在市场上MMA货源很短缺。
一位不愿具名的卖方分析师认为,“丙酮作为偏大宗的基础化工品,它的价格暴涨确实会让下游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因为不是很多商品的主要原料,目前这种影响还比较有限。”
- 标签:福建文明网投票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南非一名37岁女于7日在医院诞下10胞胎,7男3女,母子平安。加上家中的6个孩子,这名女子共有16个孩子…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州重症、危重症患者共9例!钟南山团队全程指导和参与病人救治
- 独家 | 荷宝资管鲁捷:下半年看好中国可选消费、高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