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小儿外科从无到强,百岁院士张金哲如今还在为一个愿望忙碌
1950年创建我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为万余名儿童操刀手术,技术发明改进50余项,被授予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百岁院士张金哲的一生充满传奇。回望入党初心,张金哲思绪难平,他说:“从入党的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永远跟人民在一起。”
出生于1920年的张金哲,童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中学毕业后,张金哲选择了“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道路,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几经辗转,1945年张金哲终于完成学业。
1946年的一个夜晚,住院医生张金哲在北平中和医院(现北大人民医院)值班,有一名家长抱着刚刚1岁的孩子冲进急诊室,张金哲一看,患儿家属正是自己的中学老师。孩子得的是白喉,面色紫黑,已经不能呼吸。想要救孩子的命,必须立刻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但那时没有儿童专属的医疗器械,更没有人给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去。
张金哲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小儿外科手术必须有人去做!1950年8月,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很快,30岁的张金哲在北大医院建立了5张病床的小儿外科,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小儿外科。
没多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张金哲三次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正是这场战争,让张金哲经受了洗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在求学过程中,张金哲接受的大多是美式教育,组建抗美援朝手术队时,张金哲并没有报名。“那个时候,我觉得美国的力量太强大了,在日本丢了原子弹,根本不可能打赢。”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第一年取得的胜利,让张金哲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他毅然奔赴前线。“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我才知道,‘纸老虎’不可怕,人心是最宝贵的。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的,是得民心的!”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回国后,立下两次大功的张金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他光荣入党,从此把生命交给了党和人民。
创建小儿外科的道路异常艰难。当时受西方技术封锁,小儿医疗器械极度匮乏。张金哲便自己琢磨,在家里搭起“小作坊”,白天上班,晚上动手搞发明。就这样,自制指套刀、土制心电监护仪、巨结肠手术所需的环钳一个个被研发出来。“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这些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有些至今仍然应用在临床中。在张金哲及同道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小儿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从单一学科发展为泌尿、肿瘤、骨科、心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从医70多年来,张金哲的心里永远装着孩子。为了让患儿不再害怕医生,他的白大褂里装着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儿,好玩的魔术随手就来。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直到现在,张金哲仍然会每周来一次北京儿童医院,会诊,讨论学科发展。
“入党的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永远跟人民在一起;我还许下愿望,希望儿童医院是患者乐园,医护是白衣天使。”为了建设“无痛”“无恐”的儿童乐园,百岁张金哲还在忙碌着。
- 标签:seo外链推广员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世卫组织:90%非洲国家难以按期实现10%人群接种疫苗目标
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因新冠疫苗短…
-
养娃压力大!南非女子诞下十胞胎家中共16个孩子
南非一名37岁女于7日在医院诞下10胞胎,7男3女,母子平安。加上家中的6个孩子,这名女子共有16个孩子…
- 为爱而行!器官移植患者生命接力健步走活动在京举行
- 世卫组织重检意大利2019年血样!更多研究发现改写新冠疫情时间线
- 李克强阐释为何须保障好医务人员的合理薪酬待遇
- 广州重症、危重症患者共9例!钟南山团队全程指导和参与病人救治
- 独家 | 荷宝资管鲁捷:下半年看好中国可选消费、高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