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上市屯粮 AI医疗或将“逃离”一线城市
作者:赵洋
“我做不到、我赢不了!”
五年前,柯洁被AlphaGo以3比0完败后,情绪失控到颤抖。
这场人类天赋与精密算法之间的对决,改变的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面对一个“完美”而“冷静”的对手,即使柯洁这样的顶尖高手,也只能甘拜下风。
人工智能被赋予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能否最终取代人工的无限遐想。
资本的介入,让人工智能加快了脚步。五年后的今天,这项技术已遍布于各行各业。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争议与看好的声音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渴望现金流的AI医疗
港交所的一声锣响,“医疗AI第一股”尘埃落定。
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正式登陆港股市场。该公司在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其产品获批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公司卷入了这场“医疗AI第一股”的争夺战中。
今年以来,除鹰瞳科技外,相继有科亚医疗、推想医疗及数坤科技等多家AI医疗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此外,汇医慧影、深睿医疗等公司也同时具备了上市潜力。
在这条拥挤的“黄金赛道”中,想要领先竞争者一个甚至几个身位抢滩登陆,绝非易事。
科亚医疗曾是最早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的医疗AI公司,但如今上市申请已经处于失效状态。更早的时候,昔日的明星企业依图科技,在辗转冲刺IPO失败后,身份已经变为 “被收购”的一方。
AI医疗公司扎堆儿上市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现金流的渴望。
数据显示,数坤科技自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已累计亏损超过3亿;尽管推想医疗在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额缩减至1737万元,但在2019年、2020年中,其亏损额累计已近10亿元。
从鹰瞳科技招股说明书看,该公司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亏损8713.9万元、7962.6万元、3749.0万元。
收入快速增长、伴随巨额亏损,这几乎成为了AI医疗行业难以抹掉的印记。不过,这次鹰瞳科技的上市也给整个AI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
保持高壁垒 重研发拖累业绩
作为一项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新技术”,人工智能真正爆发的时间并不长,尤其对于医疗行业,AI公司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识别大量病例去提高算法的精准度。
因此,保持超高的研发力度,是AI公司无法绕过去的坎,而这也是行业不能盈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某AI医疗公司高管对健康界表示,在研发过程中,人工是最大的成本。
据鹰瞳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研发团队成员超过80人,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研发总支出已经超过1亿元,长期占据经营成本的一半。
数坤科技在2021年上半年研发开支高达8118万,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54%。
以鹰瞳科技为例,目前其产品能识别糖尿病、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等55种健康风险。但实际上,有超过200多种常见疾病可以通过视网膜进行识别。目前,其数据库中存储了370万张视网膜影像,用于算法学习。
对于AI医疗公司而言,或许在未来数年内,都不能摆脱研发支出的压力。
重研发,一方面来源于产品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避免被对手赶超。从已经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的AI产品来看,多家公司的产品在功能上已出现重叠。
数坤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以引领技术进步,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预计未来,公司的研发开支将继续增加。
数坤科技创始人之一马春娥也曾公开表示,相比于其他AI产品,选择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切入点,一方面是日益提升的医患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心血管疾病诊断过程复杂,技术门槛高,很多基层医院都没法开展。
由此可见,研发实力是维持公司在细分领域中保持高壁垒的关键。
能否取代人工存争议
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使得AI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实际应用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
比如斯坦福大学研发的CheXNet模型表现,超过了放射科医生在肺炎检查测试的平均水平。
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主任级专家连续看上百张CT图像大约耗时约10分钟,而AI仅需不到1分钟。AI在视图环节,能够极大提高效率,释放医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
一直以来,由于AI技术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于该技术将最终取代人工的担忧。
不过,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指出,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医生,但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最终所有的技术的出现,都会最终成为医生可以利用的工具。
与AI从业者一致看好行业前景不同的是,在医生圈子内,似乎对AI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刘洋对健康界表示,AI技术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而言,目前AI在技术层面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相比于经验丰富外科医生,手术经验相对缺乏的医生更容易接受AI产品,能够帮助其提高手术安全性。
刘洋认为,AI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关节假体置换等手术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一面,能提高手术截骨精准度及更精准的植入关节假体;此外,比如在脊柱手术椎弓钉植入过程中,AI辅助也会使置入螺钉路径更加精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术安全性。但目前AI辅助产品尚有不足,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反复定位,增加手术时间等。
“AI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大势所趋,它可以更精准的辅助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长期来看,AI技术有可能在特定场景下替代医生的角色。” 但刘洋同时表示“但短期内,AI还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尤其对于术前规划,由于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AI难以做出相应的手术计划。”
三类证就是聚宝盆?
AI医疗产品能够进入医院,接受医生群体的检验,与2020年开始陆续有公司获批医疗器械三类证有着直接关系。
只有拿到三类证的公司,才具备商业化的前提。
新版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明确规定,若AI诊断软件通过算法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需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从效果来看,AI公司确实从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数据显示,鹰瞳科技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3041.5万、4767.2万、4947.7万。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收入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数坤科技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2477.10万、5262.40万,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超过去年的两倍多。
不过,尽管AI公司通过拿“证”筑起了行业更高一层的壁垒,但在实际的推广中,仍然会遇到各种难题。
首先是拿证周期长,往往需要三年左右。其次,在向医院销售过程中,医院采购往往需要很长的流程,而如何定价还需要当地物价局审批。
上述AI企业高管坦言,商业化除了需要经过医院采购流程、物价局定价之外,作为一种新鲜事物,AI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格局。因此,势必会有个别医院存在排斥心理及认知的局限性。
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截至11月16日收盘,鹰瞳科技报65.6港元/股,较发行价有所下跌。这个意外的表现,激起了市场对于AI公司商业化前景的担忧。
不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响市场预计将由2020年3亿人民币增长至2030年的923亿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6%。
实际上,面对如此大的蛋糕,AI医疗公司早有谋划。在招股说明书中,鹰瞳科技就已经基本勾勒出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目前,鹰瞳科技已经获得了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在内的五个省的的定价指引。根据该指引,医院可就其提供医疗服务向患者单独收费,同时也能更好地评估投资回报。招股书显示,且公司已经与200家医院达成了初步购买意向。除了院内资源外,鹰瞳科技还将重心转移至大健康领域,并向保险公司、眼镜公司以及药房等更多的场景拓展。
据亿欧智库报告中指出,现阶段AI医疗影像的院端付费渗透率仅为4.5%至7%。随着产品价值被认可,医院付费意愿将提升,预计2023年渗透率或达15%至20%。
对此,安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对商业模式来说,AI 医学影像产品将会以医疗器械的方式进入医院。长期来看,随着产品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向基层医疗市场的不断渗透,行业也将探索按医疗服务费分成的模式,即按照诊断量或者调用量收费。
在我国的偏远地带很多城市缺乏专家资源,导致部分患者不得不转向北上广等大城市求医,这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拥挤程度,而且由于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可能还会耽误病情。
某AI公司市场推广部负责人对健康界表示,未来公司会将重心转向三、四线城市,这些地区对于AI产品的需求量更大,未来甚至有计划下沉到县级医院。将AI赋能基层医疗才是未来最佳的商业化路径。
“AI是一个新鲜事物,一定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且人工对于某一点的判断也存在偏差,AI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该负责人预测,“当AI普及到一定程度时,未来或许将开展一场军备竞赛,患者会向配置AI技术的医院倾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短波蓝光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8427.html- 标签:杜拉拉升职记 下载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积极上市屯粮 AI医疗或将“逃离”一线城市
作者:赵洋 “我做不到、我赢不了!” 五年前,柯洁被AlphaGo以3比0完败后,情绪失控到颤抖。 …
-
冠心病与年轻人没关系?不存在的
作者: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冠心病年轻化 这届年轻人的心脏越来越差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
- 科研 | EBioMedicine:循环外泌体和肠道微生物群诱导间歇性缺氧小鼠胰岛素抵抗:体力活动的影响
- 领异标心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ST2和左室重构:心脏磁共振研究
- 加速药械创新,强生拆分消费者业务
- 世界慢阻肺日 | 健康呼吸 防治结合
- 你几点吃早餐?研究发现:晚于这个时间吃早餐,患糖尿病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