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投资理财  黄金

我与CCI | 沈雳:回首6年探索路 从兴奋着憧憬到平静的清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作者: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在CCI成立六周年之际,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CCI秘书长沈雳。

01

星火起步:心血管创新的探索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2015年,当葛均波院士初次提议发起成立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时,沈雳感到十分兴奋:这和过去开展科研项目的经历完全不同,在当时又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探索。

CCI启动仪式

彼时,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大部分技术和理念都源自于国外,国内创新较多停留在模仿和改进层面,国内学术组织也较少关注创新转化,因此CCI立志促进中国心血管领域的自主创新。

六年前,CCI在成立宣言中这样说:“要做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探索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六年星火起步,六年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CCI创新学院已举办到第六期,累计开展线下培训21场,线上培训8场,邀请国内外政府、临床、工程、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相关导师100人次;培训学员400余人,产生100余个心血管创新项目,学员相继成立30余家初创公司,涌现出一批造福临床的创新成果;先后成立湖北、山西、广东三个分部,联合建立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卓越心血管创新中心、东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下称东方创新中心)、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等多个创新转化平台,逐步构建起集创新培训、创新孵化、创新传播、创新咨询、创新投资于一体的心血管产业生态系统。

CCI第一期学员(上)和第六期学员(下)

CCI的坚持深耕,在大力推动心血管创新转化的同时,也获得了整个医疗创新领域的声誉与认可,带动和启示了其他专科的创新平台或创新协会,成为中国医疗创新转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沈雳曾在CCI创新学院第一期的毕业典礼上,将自己作为秘书长的工作任务总结为一句话——“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沈雳在CCI创新学院第一期毕业典礼上讲话及他在2015年的笔记

回顾6年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沈雳表示,在面临困难时,CCI“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for the doctor”的成立初衷,是最能支持和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沈雳认为,CCI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从最初作为医生自发形成的创新协作组织,逐步发展为专业化、多元化、开放的、有影响力的平台,CCI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国内大环境的促生。”

从兴奋着憧憬,到徘徊着寻觅,再回归平静的清晰,是沈雳对自己过去6年来心态转换历程的总结。他说:“我对CCI的真爱经过了6年的时间打磨,因为充分理解了努力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而更加平静和理性。”

02

人和成势:CCI的引路者、执行者和追随者

六年持续快速奔跑,CCI有何经验与秘诀?

沈雳认为,俗话总说天时地利人和,但在CCI应该反过来讲,一切都首先基于人。

关于“人和”,又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引路者。CCI主席、创新学院校长葛均波院士高瞻远瞩的指导与规划,奠定了CCI家国天下的基因。从“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for the doctor”的精神,到“创新强国”的信仰,融入了每名CCI-er的创新血液;同时,葛院士对CCI发展道路上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亲自谋划,并给予方向性指导,保证了CCI的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第二是执行者。理念确定之后,CCI的前期发展主要基于执委团队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正是凭借执委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的热心付出和负责服务,才为CCI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平台雏形;根据发展需要,CCI从创新学院第三期起,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的专业团队,提供系统性的辅助和服务;更多社会资源也支持着CCI的前进,例如波士顿科学的一路陪伴等。“正是得益于执行者的不懈付出,CCI才能始终保持良性运转。”沈雳说。

第三是追随者。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创新目标,CCI过去六年来聚集起了一批思想超前、步伐坚定的医生和工程师,并成为CCI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成立初期就义无反顾加入CCI的“黄埔一期”学员,许多学员在有所进步之后选择以各种方式反哺CCI的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自发而起的组织里,大家没有任何的金钱追逐或名利之争,而是完全基于对创新的热爱,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这就是人和的意义。”沈雳说。

CCI历届执委会成员

当然,CCI的发展更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天时”。在CCI成立前一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国家政策逐渐开始重视和倾斜创新,尤其在近年以来,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政策支持的主航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CCI几乎是在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启程出发,响应国家的号召前进,顺应国家的大势发展,将自己的小目标融入了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历史进程。

“地利”也影响着CCI的活跃程度。CCI创办于浦江之滨,出生在上海这座最接近国际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孕育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悠久的建院历史和深厚的创新基因之中,沈雳表示,这也是CCI取得显著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03

落地成章:培训、孵化和产业化

如前所述,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的启动,开启了CCI的3.0时代。同时,沈雳认为,从1.0、2.0到3.0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叠的过程。

谈到CCI的1.0时代,是指刚起步时以创新学院为主要抓手、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训为主要工作的阶段。在培训方面,CCI借鉴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的创新方法论,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发现需求、验证需求、实现需求、打造产品等,设计出了一套CCI的经典课程体系。

在2.0时代,基于创新培训打下的良好基础,CCI开始尝试辅助医生转化创新想法。经过项目识别、项目筛选到早期实验,CCI在摸索中逐渐理顺了创新孵化的流程。

随着实践越发向下游延伸,CCI发现创新想法的落地必须要经过概念验证和产业落地,这就涉及到创新样品的制作、动物实验的验证和全方位的产业支持等诸多环节,CCI的3.0时代就主要聚焦上述“落地”难题。

作为CCI 3.0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由多位医学领域两院院士及产业专家联合CCI共同发起,于2020年9月应运而生,以“加速医学成果落地,助推自主创新崛起”为使命,联动全球创新力量,构建以医疗器械为主的创新生态圈。

就在今年10月,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也迎来正式开业,为CCI着力打造的创新转化生态链画上了一个闭环。

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上)及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开业(下)

04

传播赋能:传播创新理念、推广创新技术、促进创新交流

如果你打开沈雳的朋友圈,几乎就等同于打开了CCI的微信公众号,他坚持转发着CCI微信公众号更新的每一条重要文章。

沈雳坦言,CCI最初坚持运营微信公众号,就是希望外界知道CCI还“活着”,还在坚持做着创新这件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的持续内容输出,让CCI的微信公众号逐步打开了局面,关注人数不断增加,并在2021年11月突破2.3万人,行业知名度也逐渐提升,周新榜指数提升至603.8,月新榜指数上升至638.8,超越90%的健康类公众号。

CCI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定位于传播创新理念、推广创新技术、促进创新交流三大功能。

团队的笔耕不辍与专业高度,让CCI微信公众号成为CCI-er和心血管创新者的精神家园、创新阵地、前沿读物,其特色栏目如“创新自由谈”、“震锋笔记”、“毅说医话”、“产业速递”等已经成为业内必读的创新专栏。

对于这四个专栏,沈雳如数家珍般地一一做了详细介绍:

“创新自由谈”的作者是CCI三期学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孔令秋。作为心血管网红作者,孔令秋在心血管科普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他借古喻今的文风和丰富活跃的思考,成就了“创新自由谈”专栏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震锋笔记”的作者是湖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程震锋。在开设该专栏之前,他于2017年就创立了《震锋晨读》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传递和译读国外最新心血管资讯,多年的积累练就了敏锐的嗅觉。

“毅说医话”的作者是CCI四期学员、UleadMed 技术负责人曹刚毅。曹刚毅的文笔也十分特别,他擅长于借助武侠小说的桥段来评述医疗产业最新动态,拥有一批忠实读者。

“产业速递”的作者是CCI三期学员、MedTF公众号编辑任振俶。该专栏关注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技术和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CCI的读者们。

05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的器械创新转化中心

对于未来,CCI的目标非常明确。

宏观目标方面,依然是朝着打造世界级的器械创新转化中心的方向努力。

具体规划方面,沈雳表示,首先将着力推进创新学院的系统化、正规化,例如与高校联合,进入学位教育或继续教育的能力考核要求,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其次,将继续升级创新转化全链条服务,推出完备的心血管创新资源地图,打造流畅的早期心血管创新转化路径;

再次,将深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例如部门分工的细化、专业服务的加深,并将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以专业的法律顾问和专利服务为创新项目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并且,CCI也将逐步开拓创新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发布行业白皮书和创新排行榜,打造兼具临床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创新智库。

对于CCI先后培养的400余名学员,沈雳充满了感情,并且十分钦佩。

“首先,学员们不是为了获选主委、副主委等荣誉而加入,都是基于对创新的朴素追求和深沉热爱而聚在一起,因此我觉得非常钦佩,也非常喜欢我们的学员。

其次,作为秘书长,我也希望CCI能够为学员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那些来自于相对基层地区、缺乏创新条件和资源的学员,我非常乐见学员们从刚加入CCI时的初出茅庐,到经历过学习与努力后取得成绩和成果。

再次,许多工程师的加入也让我非常意外。CCI最初是希望打造以医生为核心开展临床创新的转化平台,但是每年几乎都有超过1/3的学员来自于初创企业。这让我知道,中国有那么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做创新企业;我也非常高兴他们能够认可CCI的创新平台;我更希望看到,这些初创企业通过CCI的平台,能与医生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获得成长和收获。”

把朋友圈变成了CCI的微信展示平台,那CCI对于沈雳的生活有何改变呢?

对此,沈雳表示,CCI让自己的生活多了一种色彩和一个目标。“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能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之外再做一件对行业、对同事、甚至是对患者有帮助、有价值的事业,也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收获感。”

“创新学院中的每一位学员和老师,都曾让我感动和敬佩,在这个非常现实和功利的社会,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思想和实践不是都能被周围环境所理解甚至容纳的,在CCI和创新学院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家园,也找到了创新发展的平台。”

关于沈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会士(FACC),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与器械创新单元共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心脑疾病介入治疗产业分会秘书长。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疗,专注新型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和应用。参与研发的多个产品已转化上市或正在转化(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国产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国际第一款深低温肾动脉交感神经冷冻消融导管等)。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科技创新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近SCI论文30篇,多次在TCT、ESC、EuroPcR、TCTAP、ICI、CIT、OCC等国内外会议发言。获2015 年“东方新星奖”,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复旦大学首届“明日之星”,2020年获第三届“转化医学创新奖”。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王方怡

后期制作:凌武娟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李宗瑞 图片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11080.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