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基金

雌雄同体,到底是什么魅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雌雄同体,到底是什么魅力?

“雌雄同体”到底是什么魅力?

最顶级的魅力是“雌雄同体”?

近年,无论恋爱、交友还是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都可以看到,我们更喜欢具有“异性气质”的人,同时我们自己也似乎越来越追求能够拥有这样的气质。

“我是女生,但我会拧螺丝、自己修车、自己装桶装水”

“我是男生,但我很会共情、非常细心、能感觉到身边的细微变化”

《欢乐颂》安迪

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异性气质”的角色也经常受到额外的喜爱,《欢乐颂》里果断理性的安迪,《小欢喜》里贴心细腻的方圆,他们身上的“异性特质”都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里的非典型cp

还有“反转式”互补的cp,《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的与情感细腻、温柔体贴的,《请回答1988》细心的阿泽和大大咧咧的德善,互相用自己的“异性气质”治愈和完整彼此。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具有这样的“异性特质”格外吸引人?这种让我们喜欢的“中性人格”到底是什么?

“双性”同体

既能痴狂,又能风趣端庄

其实,对这样的“异性特质”,我们早有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 LBem)是提出“男女兼性”的主要代表人物, 她于 1977 年提出“双性化”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根据贝姆自己设计的BSRI(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很多研究表明,相比绝对偏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双性化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双性化者能更多地应付多种处境、更富有独立性、更有修养、有更强的自尊感等优异之处。此外,双性化者还具有相对更积极健康的情绪。

这样的特质,怎么会不吸引我们?

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双性同体”的性质。

最早在心理学领域里提出“人类在人格上具备双性化倾向的是荣格,即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原型:“不管是在男性还是在女性身上,都伏居着一个异性形象。”

在男性潜意识中所存在的女性形象——即男性具有女性气质的一面,被称作阿尼玛原型,其具有“情欲和情绪化的性质”;而女性的潜意识中具有男性气质一面,则被称作阿尼姆斯原型,阿尼姆斯则“本性理智”。

在荣格的理论中,理想状态下,一个个人成长的过程即完成“自性化”,通过整合意识与无意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够觉醒埋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异性特质”,协调其中的冲突,就是完成“自性化”的重要一步。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

20 世纪 20 年代末,英国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创作领域正式提出并阐述了“双性同体”的理论内涵: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头脑上应该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双重特质,在创作时也应该协调好自身男女双性的力量,避免只考虑自己的生理性别,而陷入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性别偏见之中,难以保持一种客观平和的创作心境。

她援引了 18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有关于双性同体观念的表述,“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

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 ,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 、文化 、专业 、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 双性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 不能简单地以双性化测量来评价人格特质的优劣 。

但从前人的思考和研究中可以看到,我们对“异性特质”格外喜爱的本质,其实是看到了“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的具象;而在一定程度上,“双性化”人格确实具有更多有点。在这样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自性化”的完整、“对立”的偏见之外另一种协调与和谐的可能。

跳出限制:社会对性别的塑造

我们每个人的特质都是混合、复杂的,但为什么我们仍然感觉受到限制、并没有呈现自己理想的状态?或者是“异性特质”突出,但却深受其扰?

“从小就对刻板印象里异性的爱好更感兴趣(比如更喜欢机械、对抗性运动,同时在情感方面不够敏感的女孩;喜欢安静、心思细腻、讨厌对抗、进攻性弱的男孩),长大后碍于性别角色的限制,导致交友时非常困难”

  • 《Normal people》里情感细腻、攻击性较弱的男性角色康奈尔

由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它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所谓“生理性别”是指根据人的生理差异,即身体构造的不同而划分出的男女两性;而“社会性别”则是指由社会与文化形成的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而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全部是硬邦邦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要有女/男孩子的样子”

所以,比起“如何追求‘中性气质’”,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摆脱束缚”,想要追求这种特质的人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畏手畏脚;而原本受到自己“异性特质”困扰的人,看到内在需求的合理性,尝试从解开自我攻击的锁链开始,寻求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我的天才女友》中,进攻性较强的女性角色莉拉

多数情况下,“男/女性气质”被敲定为截然相反的两面,而其中更“好”的通常都是“男性气质”,这无形中也使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观念上合理化了。

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社会性别”一词最关键的意义正在于它的“社会性”:它由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所建构,所以理所当然的包含着被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解构、改变或者重构的可能性。

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下简称《创造力》)一书中提到,一个人无论什么生理性别,都同时具有侵略性与合作性、刚强与敏感、控制与顺从的性格。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双性性格的人事实上有双倍的反应库,能够以更丰富多变的方式来与世界发生互动。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可能不仅拥有自身性别的优势,还具有另一种性别的优势。

对“社会性别”认识,看到“双性同体”的合理性,这样的觉察本身就可以削弱刻板印象的压迫力。很多时候,所谓的“异性气质”其实是伪命题,我们只是需要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我们不是受困于自己是不是太“男性化/女性化”了,也不是需要发展更多“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而是受困于性别角色的限制,而不敢,甚至不愿做出改变。

不再自问“这是女/男孩子该做的事吗?”,而是更多判断形势、感受这是不是自己现在想要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想要发展的特质。

性别语境外,每个人更复杂的可能

“你可以像拉斐尔一样,快乐而外向;也可以像米开朗琪罗一样内向。唯一重要的是,人们对你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创造力》中形容,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来将“具有创造力的”人格与其他人的人格区分开,那这个词就是“复杂”。

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行为倾向,在大多数人身上是分离的。他们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种极端性格,每个人都不是“单面的”,而是“多面的”。就像白色包含着光谱中的所有色彩一样,他们将所有的人类可能性都汇聚在自己身上。

有些时候我们会苦恼,自己喜欢热闹的一面是真的,喜欢独处的一面也是真的;想要更果断、更理性,但也不想失去细腻的体会和感受。因此而感到冲突、矛盾,难以自洽,于是想要找到更多的标签来帮助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更包容,我们就是复杂的生物,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爱热闹有时爱独处,有时细致入微有时大大咧咧。

具体来说,对于自己,我们要回想是不是用这样的那样的标签对自己进行限制:当我攻击自己就是优柔寡断或者莽撞不堪的时候,想想是不是一直在这样塑造自己,其实是可以分情况拥有更多可能的?

对于别人,自己的朋友、孩子或者伴侣,要避免“女孩子不应该xxxxx/男孩子就要xxxxxx”,这样的规训,而更多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建议和判断。

无论对内或对外,真实评价,逐渐完成自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也不要着急,这是一个反复判断和推敲的过程,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怀疑、担心、不知所措,整个“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也由各种因素塑造,并非一夕可改。我们自己要在心里要留下包容自己,允许复杂和多样性的种子,魅力也就会随着我们的努力,破土而出。

[1]张婷玉.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张婵婵. 走向自性化-《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荣格心理学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张姝芳. 社会性别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内地华语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王喆,马新.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念的批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19-126.DOI:10.14092/j.cnki.cn11-3956/c.2021.03.015.

[5] (美)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黄珏苹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1,,112-113.

作者:小罗

编辑:胖鱼

你可能还喜欢:

为复杂的自己,点个 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