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民:把握“五个认知”应对“涉疫保险理赔”热点问题丨维权声音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国内保险公司设计推出了“安疫保”、“隔离险”、“方舱保”、“爱无忧”、“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意外险”等涉疫人生保险产品,得到了众多保险消费者(投保人)的青睐,也有人为这些带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特殊保险产品叫好,一时成了“网红保险”。然而,时至今日,有的保险公司因种种口实拒赔付的报道冲上了热搜,成了今年疫情以来上海消费者投诉的热点。据了解,上海地区共销售了34.2万张隔离险保单。
如何化解这一热点?看了近期相关报道和网络热议后,我感到,这是一个事关为保险消费者解忧、为保险公司解铃、为社会稳定解难的关乎社会保障的问题,要把握好以下5个认知:
涉疫保险产品的设计与销售,其背景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及其防控现实,具有“因疫而起”的特征、“因疫设置”的特点和“因疫理赔”的特殊,正所谓“疫”字当头,“险”在其中。近年来,新冠疫情在仲裁免职或司法实践中已被列为“不可抗力”。无风险则无保险,涉疫保险正是基于疫情而给出的分担风险的产品。
中央领导最近指出,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我觉得这就是对化解“赔付”与“拒付”矛盾的“度”的要求,既要理解保险市场主体和保险市场消费主体的处境,又要讲究“度”的把握,注重维权维稳。
保险以最大诚信原则为其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易活动。对保险双方当事人来说诚信至关重要,何况带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特殊的涉疫保险。
保险双方追求的都是可保利益并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获取保险利益。通常认为,投保人与保险人是“受益”与“得益”互助关系,投保人受益最大化时也是保险发展(产品开发、工具运用、吸引投保等)的最好时,保险公司从来都是此“溢”彼“损”,“溢”大于“损”。如何趋利,要有大局观。
上海今年以来的疫情漫延、封控停摆,不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民生带来许多伤损。我认为,今年以来上海60多万(有症状和无症状)确诊病例和方舱、酒店等隔离封控事实强于表述,实质大于形式,因而投保人的“确诊津贴”和“隔离津贴”不应拘泥于文字表达,涉疫保险需求者与涉疫保险供给者,谁是“弱势群体”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同情好“弱势群体”,就要体现好“情”,体现出保险人的特有的公信力。千万不可把保险这一事关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变得不精巧、不稳定。在注意规避道德风险的同时,防止代位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考虑,我十分期盼市消保委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大力促成保险公司合规、合情、合理从无争议(确诊明、隔离明、证据明)的投保人入手分类推进做实做好涉疫保险理赔工作,切实维护好涉疫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像做到“四应四尽”那样,厘清统一口径,给出具体说法,打通理赔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衷心希望在7月8日“保险宣传日”到来之际能迎来好的盼头!
(作者系上海市消保委特邀志愿者,曾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上海市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主任,市十四届、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市十三届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 标签:保险是什么概念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这项最有价值的服务最能体现一个保险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随着保险业迅猛发展,销售渠道愈加多样化,个险渠道规模日趋壮大,服务的品质已成为影响保险从业人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促进商保与社保有效衔接
“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就像是一对夫妻,幸福的家庭一定既有丈夫又有妻子,这样才能全面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 中国人寿董秘:公司可以开展各类健康保险业务在业务范围上与市场上专业健康险公司不存
- 梧桐树保险经纪探寻数字化本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可持续经营
- 保险业协会编撰出版《中国保险科技发展报告(2021)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21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分析报告
- 央行报告:2021年保险业资产增速放缓 保险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