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十年改革发展的全图景图
十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金融业正成为支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强劲动能。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间,中国保险业乘金改东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
为记录中国保险业过去十年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思考,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合“A智慧保”推出“中国保险这十年”系列特别策划,迎盛会、向未来。
6月23日下午,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肖远企,证监会李超,外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等监管领导出席,并围绕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十年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超10%;银行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股票市场规模增长超两倍,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超四倍,两大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超2万亿美元。
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保险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又是如何保障国计民生、助推国家战略稳步实施的?
“党的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新闻发布会伊始,作为首位发言者的陈雨露如是感叹道。
陈雨露介绍称,这十年,我国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发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强化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了世纪疫情等内外部冲击。
十年里,监管部门选择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好老百姓(34.300, 0.13, 0.38%)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M2年均增速达10.8%,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此外,十年间,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牵头制定了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坚持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制造行业的中长期余额,较十年前增加近7倍;强化金融普惠共享,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余额已超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超5000万户。
十年间,金融业大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同时金融业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把好准入关口;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成功加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跻身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最初的10.92%提升至12.28%。
十年来,金融发展与安全实现良好统筹,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十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重头戏来了!作为以风险管理见长,在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均可发挥重大保障作用的保险业,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哪些是监管眼中格外值得称赞的KPI?对此,肖远企总结道:
过去十年来,我国保险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保险业总资产已经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同时,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本也已从2012年底的9.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32.4万亿元。
此外,我国保险深度已经从最初的2.98%上升至3.93%,提升了0.9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上升至3179元/人,也就是说,十年增长了近1.78倍。
在风险保障作用方面,保险业积极参与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自2012年大病保险制度建设以来,已覆盖我国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也已近1.5亿人。
在服务三农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其中,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增幅近3.9倍。与此同时,保险资源配置不断向县域和乡村延伸,目前平均县域保险机构已达15.8家。
与此同时,商业保险机构深度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并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专属商业养老险的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全国,截至今年5月末,专属养老保险保单件数15.7万件,保费规模15.7亿元。
保险业还在更多领域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如已为超33亿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保险保障,环责险也覆盖了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科技保险正在有力支持创新发展,巨灾保险等也为灾后重建、产业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很重要风险保障。
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机构资本十年间增长了1.3倍,资产增长了6倍,为激活我国保险业市场,推动行业成熟化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当然,在严监管的环境下,我国保险业监管能力也逐步提高,多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厉整治;常态化开展了保险机构股权和关联交易的治理,重点打击掏空金融机构的违法股东和高管,为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扭转金融资产脱实向虚,过去五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也保持在合理增速,年均增速为11.4%,低于同期信贷投放与债券投资的年均增速。
对于银行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肖远企介绍道,过去十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形成。十年间,银行与债券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增速方面,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与普惠型涉农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远高于平均增速;我国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体现出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明显提高。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成果方面,我国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已压降约25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达16万亿元;与此同时,一系列金融违法与行为也受到严厉惩治。
银行业改革方面,过去十年,我国深化中小银行农信社改革;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截至2022年5月末,养老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已超600亿元;十年来,我国推出50余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资本均较十年前增长超50%,吸引一批专业性强的银行业机构积极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来。
此外,十年间,严监管的氛围基本形成。我国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70余部,使得依法监管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同时,通过严厉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开五批124个违法违规股东,推进金融惩治与金融风险防范,来守好金融风险底线。
党的以来,通过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强化基础制度建设,我国资本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此,李超介绍称,十年间,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达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达444.3%,两个市场均位列全球第二地位。其中,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
这十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广度深度正在扩展。通过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等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适配性明显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成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到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这十年,我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实现了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完善。
这十年,市场主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实体上市公司的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至当前的接近50%;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了8倍,实力显著增强。
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全面放开,启动沪伦通、沪深港通,A股纳入到国际知名指数且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状态。
这十年,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实施,“零容忍”执法威慑力显著增强;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经受住了各种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
对于过去十年来,我国外汇市场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绩,王春英介绍道,一是国际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发展更加稳健。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保持在一定合理区间;投融资和跨境贸易市场更加活跃;人民币汇率弹性提升,较好发挥了国际收支调节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二是资本项目开放得到稳步推进,可实现较高水平的可兑换,境内居民配置境外资产渠道拓宽,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资金已超2万亿美元。
三是投融资和跨境贸易更加便利,跨境投融资等资本项目的手续得到不断简化,科技赋能效果明显,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外汇需求,获得了更好满足。
四是不断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为管理汇率风险和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了较佳条件。当前,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种类已超40种,交易品种也覆盖了国际主流的外汇交易产品,以来交易量已增3倍,2021年交易量达36.9万亿美元。
五是外汇储备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安全与流动性兼备。今年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超过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发挥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正所谓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比起过去十年金融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行业更关心的是,展望下一个十年,在监管的指引下,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又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事实上对于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的表述,监管已提到不止一次。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写的《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一文中就强调,新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金融体系及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易纲认为,须稳住宏观杠杆率,通过改革开放举措发展直接融资。只有发展好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才能有效减少市场对银行债权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而保证在稳住杠杆率的同时,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
由此不难预见,未来保险资金也会加大力度发展股权投资,积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器的角色,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将长期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众所周知,2022年4月,银保监会最新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具看点的是文件明确,险企应根据人身险产品的不同类型、复杂程度与风险水平,对人身险产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销售人员的分级结果以及保险产品的分级分类情况,对销售人员可销售的产品进行差异化授权。
尽管人身险销售新规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监管推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工作,已是板上钉钉、大势所趋。
提升内生风险防控能力的背后,实则是不能仅依赖被动的监管处罚、监督机制,而是需要从强化公司治理能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多方面着手。譬如从强化保险机构董监高的问责机制、完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提升主动识别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升风险防控的“软实力”。
肖远企指出,下一步应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到监管范畴,并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机制安排。
这或也意味着,未来保险业的监管环境只会更严、更全面,经营主体想要通过“监管套利”或制度漏洞谋取利益,已不似过往那般容易。
肖远企着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是金融业永恒主题,后续银保监会将按照稳定大局、分类施策、统筹协调、精准拆弹的方针,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本网法律顾问:北京市高朋律师事务所
- 标签:中华保险图片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这项最有价值的服务最能体现一个保险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随着保险业迅猛发展,销售渠道愈加多样化,个险渠道规模日趋壮大,服务的品质已成为影响保险从业人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促进商保与社保有效衔接
“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就像是一对夫妻,幸福的家庭一定既有丈夫又有妻子,这样才能全面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 中国人寿董秘:公司可以开展各类健康保险业务在业务范围上与市场上专业健康险公司不存
- 梧桐树保险经纪探寻数字化本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可持续经营
- 保险业协会编撰出版《中国保险科技发展报告(2021)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21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分析报告
- 央行报告:2021年保险业资产增速放缓 保险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