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银行

领导力提升 | 权威效应: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即日起我们推出一个全新的版块,叫做《汽车人成长学堂-领导力提升》我们将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学常识,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提升管理水平。

心理学实验。

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一个优秀的领导应当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领导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

权威是无声的命令

权威效应说明,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会认为权威人物掌握着真理,权威人物的判断、选择、行为都会更加正确,服从权威人物便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不会在众人面前出丑;再者,人们往往有获得认同和赞许的心理诉求,人们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以致赢得他们的好感。

权威暗示效应的寓意: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在日常生活中,“权威效应”随处可见:你打开电视,常会看见某个权威人物在大力地推荐某个商家的产品;你翻阅报纸,发现文章中常会出现某些权威机构和权威人物的名字,作者以此在佐证自己的观点;你参加辩论会,人们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大都愿意请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题签;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知名官员的题词和接见董事长、总裁的照片。这一切,都是权威效应在起作用。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就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要区分权威效应与名人的心理实质。权威效应是借助权威的名声、势力,推动式推行、强化或拔高某种事物;而名人效应是人们效仿名人、追逐名人的心理倾向。两者有着作用方向的差异,也有作用力的不同。

有一种影响力叫“权威”

航空工业界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征”。说的是在很多事故中,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十分明显,但飞行员们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任何行动,最终导致飞机坠毁。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机长综合征”的一个典例。

一次,著名空军将领乌托尔•恩特要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他的副驾驶员却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总部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的将军同飞,这名替补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并把头一点一点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打拍子。这个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飞入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生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起飞,为什么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从心理学角度,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权威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士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如,某天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还有,一篇医学论文是被推荐到联合国的某个组织去报告,还是刊登在普通杂志上,这种反映医学成就的信息,其影响肯定是不同的。

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士成了社会大众的一个普遍特征。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学识有限,心理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因而盲目相信所谓权威的意见。他们甚至不在乎“说什么”,而在乎说者本身的权威地位。古往今来的君主枭雄、教主领袖,乃至市井中有号召力之人,他们的号召力往往正是来源于对大众心理的这种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理智思考,不要让权威成为遮盖事实真相的心理面纱。

树立令人心悦诚服的权威

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员工,让员工能接受管理。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己的权威。管理者的权威指的是作为管理者使人信服的权力和威望,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对周围环境及下属的影响与感召力。

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各种人才和广大人民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

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制度性力量,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组织中担任某个职位,就可以获得与这个职位相应的权力。而权威则是一种不依靠权力就能够使人心甘情愿追随你的能力。

作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下属承认自己的地位,乐于接受自己的指令,并遵照执行。在这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管理者的领导权威。

权威是存在于正式组织内部的一种“秩序”,一种信息交流的对话系统。如果管理者发出的指示得到下属的执行,在下属身上就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威;同样的道理,如果下属违抗命令,也就说明了他否定了这种权威。因此,管理者是否具有权威性,检验的根本标准是接受其指示的下属,而不是发布指示的管理人员。一些管理者之所以不能在组织内部树立自己的权威,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建立起这种体现权威的“秩序”。

有威慑力的领导一般决断力强,办事爽快果断,常常是一字千金,凭这就可使人折服。部下也会因为佩服你而不自觉地向你靠拢。

管理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依赖于组织赋予其的权力,更有赖于其个人能力的体现和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所谓做任何事首要的就是先做人,只有个人权威建立起来了,他才有能力去感召别人,才能组织开展一项活动。在要求好自身的同时,就是如何去引导下属。要正确引导下属,首先需帮助其设置适当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客观性。因此,对下属的知人善任和分配难度、适合的工作任务对于引导成员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打个比方,管理者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使成员在进行活动过程中能感到自己的价值、拓宽知识面以及看到自己尚存的不足和应奋斗的方向,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并使个人目标有效的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领导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权威是暗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领导者良好的行为具有权威性,使下属很快受到良好影响。领导者的行为通过模仿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综合模仿,下属对领导的模仿造成了良好的激励氛围。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领导者人格上的魅力才具有最巨大的影响力,也最持久。在今天人性化管理大行其道的时候,领导们更要深明此理。

不要将权力等同于权威

权力与威信之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们又是截然不同的。无权的人同样可以有威信,而有权的人却未必拥有。领导人希望自己的权力给他带来威信,然而权力不等于威信,领导者如果明白这一点将会给自己及别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让我们来看看有权威的人是怎么样的。

1955年12月1日,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一位名叫罗莎•帕克的美国黑人妇女拒绝服从一位汽车司机要她离开座位到公共汽车尾部就坐的命令,这个命令符合当时盛行的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惯例。由于冒犯了蒙哥马利的种族隔离法,帕克太太遭到拘捕。

这件事引起了当地浸礼会教堂一位牧师马丁•路德•金的注意,他认为这种境况可以而且必须得以纠正。随之,他在蒙哥马利号召开展联合抵制乘坐公共汽车的群众运动,以非暴力的群众运动形式反对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马丁•路德•金也因为在为期382天的蒙哥马利抵制乘坐公共汽车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而受到当地广大黑人群众的拥护,这也使他以民主权力运动领导人的形象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

马丁•路德•金在没有人授予他职务权力,自己也没有特意去追求权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可以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呢?罗伯特•塔克在他的著作《政治领导论》中称这种人为“非委任领袖”。

“非委任领袖”不拥有职务权力,但他们仍然可以成为政治领袖,领导他人。他人愿意、也乐于接受他们的领导,乃是为“非委任领袖”的个人权威所影响。

作者还认为“非委任领袖”能否最大程度地施展领导才能是以政治自由为条件的。因为政治自由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以便公开提出他们对局势的判断和他们对政策制定的设想,并动员支持。

1995年11月4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这一天对全世界,尤其是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个让人悲痛不已的日子,押总理拉宾于该日在国王广场遇刺身亡。

拉宾遇刺受伤之后,以色列电台和电视台都中断正常节目,不停地播出从医院和国王广场发出的最新消息。当拉宾去世的消息公布后,守候在伊奇洛夫医院门外的数百名市民禁不住失声痛哭。数以千计的人伫立在国王广场,久久不愿离去。拉宾在特拉维夫市的住宅四周很快也围满了人,许多人自发地在街头点燃一支支蜡烛,以悼慰拉宾的亡魂。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习惯,拉宾的遗体应于11月5日下葬,但因为有很多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要远道赶来参加葬礼,以色列政府临时决定推迟一天安葬。6日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西耶路撒冷隆重举行。参加葬礼的除以色列总统魏茨曼、代总理佩雷斯、拉宾夫人利扬和成千上万的市民外,还有来自世界80个国家的代表,其中有4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英国首相梅杰,法国总统希拉克、总理朱佩,德国总理科尔等。此外还有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布什在内的数以百计的世界知名人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参加了葬礼,他们是继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1979年出访以色列后首次踏足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他们的出席使拉宾的葬礼成了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超级葬礼。拉宾作为以色列总理,其权力不可谓不大,但权力只有在有生之年才起作用,在他不幸去世之后,权力自然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多的国民对他恋恋不舍难抑悲痛呢?而又是什么力量使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和世界知名人士们对拉宾如此肃然起敬、扼腕长叹呢?很明显,这里存在着权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这便是权威。

拉宾和马丁•路德•金在权力上可以形成显明的对比,但是他们在对群众的威信上却有着他人不可比拟的相似,这一点可以猛烈抨击那种权威带来权力、等于权力的说辞。领导者有权力,但千万不要认为同时就拥有了权威,权力可以说只是权威获得的一个小小的优势。我们反对把权力等同于权威,但我们不否认从权力到权威的路走起来确实很有技巧性。

扫码加入汽车人成长学堂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进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