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银行

都叫理财产品 可是他俩真不一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都叫理财产品 可是他俩真不一样

  资金集合运作式的对接“资产池”类理财,和“结构化”的理财,虽然都叫“银行理财”,但他俩真不一样。

  不止各位会搞混,就连不少我的同行,甚至是业内一些理财产品数据机构,都会把两者混为一谈来对比,得出“XX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或是“XX月高收益理财集中发售”这样的荒谬结论。

  有一次大家庭聚会席间,我小姨说买了个年化收益率4.6%的银行理财,这个稀松平常对吧?各位去银行转转也找得到,这种理财写得很清楚是不保本

  大家若是不信,我也去网上查了市场上理财产品信息汇总的资料,截个图给您看。的确有预期高收益且保本的产品,没错吧?

  我妈买的产品,的确是保本的。可是,她口口声声的12%收益率,往确切里说,应该是“预期最高收益率”,换言之就是这款产品的投资操作得最好、最赌对市场走向、最走运,最高能获得相当于年化12%的收益,但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投得不那么对,就可能会跌到第二、第三档收益,比如3.8%、1.5%,甚至于没有收益,到期只能取回本金。

  我小姨买的产品,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银行理财,即便被监管严格要求写清“不保本不保息”(或者说成“非保本浮动收益”,总之是一码事,就是俩都不保),并标注风险等级(我看了一下现在在售的大多是稳健类的R2),但事实上因为投向是银行自己管理着的资产池,甚至以前一些R1的产品说白了就是变相信贷(就像存贷都放去了表外),擦边球一个,所以反而是保本保息至今。

  我们个人的钱,并没有一一对应地去投了某一个标的,比如你并没有就投这票据、我也没有就投这债券;而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和其他人的钱一起运作了。

  资金池这里,有些钱到期走了、再补些钱进来,靠滚动发售来保证资金池的体量,资产池也一样,到期的资产会被摘出去,银行也会采购新资产。

  不过为了咱们的“愉见财经”能够保证准确,我们也必须把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也考虑在内,那就是,这样的期限错配,万一发生了流动性风险,尤其是现在同业缩表、表外资产监管趋严、有个把银行在同业那里的理财都发生小面积违约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个小银行某天开始很难募资了,怎么办?(当然你们别恐慌,我说了,这概率真是太小了。)

  不同于小姨的产品说不清具体的标的,我妈的产品,只要她肯戴上老花镜认认真真读完那厚厚一沓条款和投资结构说明,是看得清背后完全对应的投资的。

  一般来说,以前多数外资银行和小部分中资银行,会推我妈买的那种结构性理财;而绝大多数中资银行都迷恋着其实是“表外扩张”的那种资产池资金池模式的理财。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因为这分明就是两种理财啊,那当然是“资金池-资产池”类的理财次次都达到预期收益率,而结构性理财当然很难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啦!把这两种模式放在一起搞排行榜,这排行榜当时还被好些媒体援引了,于是真搞得我那个外资行朋友哭笑不得。因为他们银行,从来不推“资金池-资产池”类理财,于是很悲催,他们的“预期收益率”达标情况垫底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