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产业优势包括哪些

  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是《IMI宏观研究月报》的特色,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高了报告的学术内涵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产业优势包括哪些

  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是《IMI宏观研究月报》的特色,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高了报告的学术内涵。本文作者为

  本文基于多数国家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差别较大、且呈现趋势性变化的特征事实,强调了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结构视角。我们建立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给出了需求结构变迁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我们使用我国经济数据估计了投资品生产函数和消费品偏好函数,发现投资品需求产出弹性和消费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部门差异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值模拟表明,需求结构变迁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显著,大于鲍莫尔效应,但小于恩格尔效应。本文建立了需求侧需求结构和供给侧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主要有两个理论解释产业结构转型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一个理论强调了三个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或资本积累导致产品相对价格变化的经济机制,通常被称为鲍莫尔效应(Baumol, 1967; Ngai & Pissarides, 2007; Acemoglu & Guerrieri, 2008)。另一个理论强调了收入增长导致对三个产业部门产品相对需求变化的经济机制,通常被称为恩格尔效应(Kongsamut et al, 2001; Foellmi & Zweimuller, 2008; Boppart, 2014)。此外,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也有着重要影响(Matsuyama, 2009; Uy et al., 2013; Swiecki, 2017)。这些文献普遍缺乏关于需求结构,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产出中所占比重的影响的深入分析。在多数理论模型中,要么只考虑消费或出口需求,要么设定投资全部由工业生产,这与现实数据存在较大差距。

  利用跨国数据,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也在持续变迁,投资率普遍随着收入提高先上升后稳定略有下降。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业增加值构成也发生趋势性变化,消费和投资中的工业增加值比重随着收入提高分别先上升后下降和持续下降;并且,消费和投资中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差别较大,后者显著高于前者。这就意味着忽略投资需求或将其全部视为工业产出是存在不足的,需求结构变迁可能对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投资品生产部门,其中三个产业部门劳动力就业比重、投资和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均为内生。投资品生产使用三个产业产品作为投入品产业优势包括哪些,其需求产出弹性存在产业部门差异。模型中消费和投资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分别由偏好函数和生产函数决定,二者可以存在差别,并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这就使得模型中需求侧需求结构变迁可以影响供给侧产业结构转型。我们使用我国经济数据,利用这一模型量化了需求结构变迁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方面,本文在产业结构转型模型中引入了需求侧需求结构和供给侧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了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结构视角,发展了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本文发展了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定量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强调市场摩擦和政府的作用,但普遍忽略了我国波动显著的需求结构的影响,缺乏关于二者关系的定量研究(Brandt & Zhu, 2010; Dekle & Vandenbroucke, 2012; 盖庆恩等,2013; Cheremukhin et al., 2017; 郭凯明等,2017; 严成樑等,2017)。

  这一章总结需求结构及其产业构成的基本事实。我们用消费率和投资率衡量需求结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用人均GDP不变价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自Maddison历史数据。样本涵盖了90个国家1960-2010年消费率、投资率和人均GDP数据,部分国家的部分年度数据缺失。图1描绘了需求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事实1: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持续变迁,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先上升后稳定略有下降。投资率随着经济发展由升转降的拐点大致发生在人均GDP对数为9左右,消费率也在这一水平后趋于稳定。

  我们进一步关注需求结构中消费和投资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此我们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WIOD)进行计算,计算思路是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给出的投入信息,将分产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追踪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 WIOD样本覆盖了43个国家1995-2014年的历年数据。

  事实2: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中不同构成部分的产业增加值构成也会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提高,消费品和投资品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分别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和持续下降趋势。消费品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伴随着经济发展由升转降的拐点在人均GDP为9左右,与投资率伴随着经济发展由升转降的拐点大致相同。

  事实3: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中不同构成部分的产业增加值比重差异明显,消费品和投资品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差别较大,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平均来看,消费品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比投资品中工业增加值比重高30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以上事实。首先,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呈现出上升和下降趋势,是符合事实1的。以投资率为例,我国投资率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波动,1992-1994年显著上升,尽管在1994年后转为下降,但这一下降趋势从2000年左右开始逆转,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快速上升,直到近几年略有下降。

  其次,我国消费和投资的产业增加值构成也是符合事实2-3的。除了WIOD外,我们还使用了时间跨度更长的KLEMS数据,这一数据给出了我国1981-2010年历年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中来自农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重下降,来自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上升。消费中工业部门增加值比重在1990年后有所上升,2000年以后转为下降;投资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在1980年后显著下降,1990年后缓慢上升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消费和投资中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差异显著,投资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比消费高30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先构造历年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转移成本、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的产业构成等数据。其中,后三个数据可以直接由KLEMS数据计算得到。前两个数据需使用分产业的名义增加值、实际增加值和就业数据。我们首先使用KLEMS数据直接计算得到分产业的名义增加值,之后利用名义增加值和国家统计局的增加值指数,计算得到产业价格,再用名义增加值除以价格即得到实际增加值。1990年前分产业的劳动力数据取自Holz (2006),之后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利用(2)、(4)和(5)式,我们分别计算得到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转移成本数据。我们使用以上数据进行模拟,时间跨度为1981-2010年。首先利用(6)式计算产业产品相对价格,再代入(9)和(11)式计算投资和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之后代入(18)式计算三个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最后使用(19)式直接计算总劳动生产率。

  基准模型较好的拟合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1981-2010年,模型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变化-34.0个、13.5个和20.5个百分点,数据中分别对应为-31.4个、10.4个和21.0个百分点,误差均小于3个百分点。模型中三个产业就业比重与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0.94和0.94,误差绝对值年均分别为1.4个、1.0个和1.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误差绝对值均低于3个百分点。虽然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等因素,农业在1981、1996和1997年的误差绝对值超过3个百分点,服务业在1995-1998、2007-2010年的误差绝对值超过3个百分点,但并不影响就业比重的整体趋势。

  我们借鉴Dennis & Iscan (2009)、Cai (2012)的方法,对基准模型进行反事实数值模拟。如果需求结构保持不变,那么农业和工业就业比重在80年代将剧烈波动,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0年后与基准模型的差距持续扩大,意味着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了工业就业比重在80年代的稳定和2000年后的上升。如果鲍莫尔效应为零,那么工业就业比重将上升,服务业就业比重将下降,农业就业比重的变化微乎其微。并且,需求结构的影响在鲍莫尔效应为零时略大于存在鲍莫尔效应的情形。因此,鲍莫尔效应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整体上小于需求结构的影响,但同时间接缩小了需求结构的影响。

  在需求结构恒定时,1981-2010年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增长6.3个和25.9个百分点,到2010年,工业就业比重比基准模型少增7.2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多增5.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需求结构变迁对工业就业比重的贡献率达到了53.3%(7.2/13.5),对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的抑制作用为26.3%(5.4/20.5),因此对工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最显著。

  在鲍莫尔效应为零时,2010年工业就业比重比基准模型少增2.8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多增2.5个百分点,说明鲍莫尔效应对工业就业比重的贡献率为20.7%(2.8/13.5),对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的抑制作用为12.2%(2.5/20.5),均小于需求结构变迁的影响。此时,需求结构变迁的影响也会减小。在需求结构恒定和鲍莫尔效应为零时,工业就业比重将继续减少8.0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将继续扩大6.0个百分点,均高于基准模型下的7.2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说明鲍莫尔效应减小了需求结构的影响。

  从对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看,基准模型下2010年劳动生产率是1981年的12.2倍,但如果需求结构不变,2010年劳动生产率是1981年的10.9倍。如果将基准模型2010年生产率标准化为100,那么需求结构固定下2010年总劳动生产率仅为89.1。这意味着需求结构变迁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到了10.9%。这是因为,2010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1981年的4.6倍、10.1倍和5.8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需求结构变迁又显著提高了工业就业比重,从而提升了总劳动生产率。

  由于鲍莫尔效应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小于需求结构的影响,对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也较小,贡献率仅为4.1%(100-95.9)。但是由于鲍莫尔效应减小了需求结构的影响,在鲍莫尔效应为零时,需求结构变迁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扩大到12.0%(95.9-83.9)。

  恩格尔效应为零时,农业就业比重大幅扩大,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大幅缩小,意味着恩格尔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并且,相对于存在恩格尔效应的情形,在恩格尔效应为零时,需求结构对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更小,对农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更大,意味着恩格尔效应增大了需求结构对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影响,但缩小了需求结构对农业就业比重的影响。

  在恩格尔效应为零时,2010年农业就业比重将达到72.0%,说明恩格尔效应对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影响较大。并且,恩格尔效应提高了服务业就业比重27.7个百分点,也高于整个时期服务业比重的升幅。这使得恩格尔效应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达到了29.8%(100-70.2),远高于鲍莫尔效应和需求结构的影响。此时需求结构变迁对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有所缩小。在需求结构也恒定后,工业就业比重将继续减少5.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将继续扩大1.0个百分点,均低于基准模型的7.2个和5.4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将继续增加4.0个百分点,高于基准模型的1.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变迁对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变为9.5%(70.2-60.7),较基准模型缩小1.4个百分点。

  由于恩格尔效应显著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我们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投资和消费的恩格尔效应,重新进行数值模拟。在消费的恩格尔效应为零时,三个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变化幅度均大于投资的恩格尔效应为零时的情形,说明消费的恩格尔效应强于投资的恩格尔效应。投资的恩格尔效应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12.6个百分点,分别提高了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2.0个和10.6百分点产业优势包括哪些,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10.6%;消费的恩格尔效应相对更强,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27.4个百分点,分别提高了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5.3个和22.0个百分点,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24.3%。

  这一小节中,我们将净出口率设定为0,依次取投资率为50%、40%、30%和20%,意味着消费率为50%、60%、70%和80%,来模拟投资率下降和消费率上升过程。鲍莫尔效应和恩格尔效应取2010年的值,由于恩格尔效应随着经济规模上升而趋向于零,我们还设定恩格尔效应为零重新进行模拟。

  随着投资率下降,工业就业比重下降,农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总劳动生产率将下降产业优势包括哪些。在取2010年恩格尔效应时,投资率每下降10个百分点,工业就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农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1.8个和0.9个百分点,生产率下降5.0%。在恩格尔效应为零时,投资率每下降10个百分点,工业就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农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0.6个和2.4个百分点,生产率下降4.1%。

  本文强调了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结构视角。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其中投资和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均为内生。在传统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鲍莫尔效应和恩格尔效应外,模型还引入了需求结构变迁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基于这一模型,本文量化了我国需求结构变迁对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供给侧产业结构和需求侧需求结构的内在联系发展了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重要现实意义。虽然总供给和总需求常被独立视作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和调控短期经济波动的政策着力点,但是本文研究意味着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并非独立和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与需求侧的投资和消费再平衡过程是一致的。我们发现我国需求结构变迁对产业结构转型和总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显著,大于鲍莫尔效应的影响。因此,如果未来我国投资率逐步下降,那么需求结构变迁本身就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这一政策涵义是,在需求侧提高消费需求也有助于在供给侧推动服务业发展,政策上应当关注到需求结构的长期趋势,注重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生产率提高和效率提升过程也受需求侧的投资和消费内部的结构转型的影响。我们发现不同产业部门的投资品需求产出弹性和消费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对投资和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和消费内部对不同产业增加值的相对需求就会改变,进而影响生产率提高。这一政策涵义是,在需求侧改善投资和消费内部的产业增加值构成也有助于在供给侧推动生产率提高,政策上应当关注到投资和消费内部产业增加值构成的长期趋势,注重提升高生产率行业在投资和消费中的增加值比重。

  本文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将国际贸易内生化,也可以将非农业部门分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从而能够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产业结构怎么理解
  • 编辑:余世豪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