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

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产业承接名词解释三个产业定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产业承接名词解释三个产业定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201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规范建设一批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平台,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依托相关地域海洋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我国不仅有广袤的领海面积和绵长的海岸线,还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布局和

  学界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我国2018年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其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按此定义,海洋文化产业可以看作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主题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生产活动,以及为文化产品生产提供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活动。张开城等(2008)将涉海文化产品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都看作是海洋文化产业构成的内容,并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滨海旅游、滨海休闲渔、滨海休闲体育、庆典会展等八个类别。[①]郝鹭捷等(2015)海洋文化产业应该选择适宜的集群发展模式,并分析了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成因机制。[②]王文佳等(2015)从产业链组合与延伸、区位优势与选择、产业集聚与联动三个方面,揭示了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内在规律及发展思路。[③]刘家沂(2016)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原料,以市场需求为动力,运用创新手段转化为群众所喜爱的涉海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色文化产业,并划分了海洋文化产业类型,建构了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④]海洋文化产业属于特色文化产业范畴,既关涉一般的文化产业类型,又拥有涉海主题的特色文化生产和服务活动,在现行文化产业分类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六种构成类型,如下表所示。

  一是特色化。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是海洋文化资源,而海洋文化资源依附于沿海地区人民在与海洋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观念、风俗、习惯、规范等思维及行为方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和历史传承性,因此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海洋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海洋文化产业是通过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开发,生产文化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形式,属于典型的特色文化产业。

  二是集群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发展模式。[⑤]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产业体系内部形成融合效应,文化产品生产、旅游、会展、康养等相互关联的产业类型构成产业生态;另一方面需要与相关的陆地产业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在经济社会整体中运行,为产业发展提供深度;另外,海洋文化产业易于通过全球化市场和跨地区文化交流,为产业发展增加广度,增进资源要素和产业形式集聚。

  三是创意化。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是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对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认同度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新兴文化产业,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需要探索,产业发展经验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因此创意在产业发展全过程中的融入至关重要,这也是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生态化。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都位于沿海地带,海洋在很大程度上被过度开发利用,由此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文化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低,利用和开发的主要是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无污染、创收益的绿色发展方式,有益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从文化意义上来看,海洋的广阔与流动性造就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北向南有辽宁、齐鲁、吴越、岭南、闽粤、潮汕等特色各异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形成更高层次的、多元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通道,加快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之间的文化同源流与认同,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文化软实力。

  其次,从经济意义上看,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特色文化产业的主要体现形式,其发展能够拓展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维度,形成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丰富海洋服务业的内容,将文化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再次,从社会意义上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日益增长,双休日、节假日、带薪休假等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走向海洋,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内容,滨海休闲旅游、海洋节庆会展等涉海主题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美国历来重视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海洋资源的利用,并依托海洋资源拓展经济增长空间。2003年,美国皮尤海洋委员会(PewOcean Commission)发布研究报告《美国活力的海洋》(American LivingOceans),敦促美国建立一个“新的海洋文化时代”。2004年,美国国会发布《21世纪海洋蓝皮书》,强调海洋教育的意义,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和海洋认知。美国的海洋文化产业以滨海休闲旅游业和海洋影视艺术产业为主体,建立了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注重错位开发,突出区域内的群体组合优势。美国东海岸的休闲旅游业主要依托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迈阿密等城市重点发展观光、商务、会展、休闲体育业;西海岸的旧金山、奥兰多、圣地亚哥等城市开发了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城、杜莎夫人蜡像馆等主题公园;夏威夷群岛则依靠辽阔的海岸线和优美的海滩景色发展海滨休闲旅游。此外,美国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以影视为主导的艺术产业,20 世纪 70 年代的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90年代的好莱坞《泰坦尼克号》,本世纪的《海底总动员》《大白鲨》《加勒比海盗》等以海洋为主题的家喻户晓的影视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衍生品开发相关产业,构成了美国海洋影视艺术产业体系,[⑥]并将海洋文化内涵与探索未知领域的理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又为未来海洋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后的韩国以“农业为根本,海洋为基础”为国策,20 世纪末制定了海洋强国战略。1998年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思想方针,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韩国政府明确了区域海洋文化的发展地位,韩国海洋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韩国政府对滨海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釜山、济州岛、全罗南道、蔚山、仁川等滨海城市依托海洋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获得了成功,尤其是济州岛,从过去的荒凉落后之地成为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此外,韩国政府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风靡一时的韩剧与海洋文化旅游的结合就是其中经典的模式。韩国许多海滩风光、田园风光、滨海瀑布等景色都成为韩剧拍摄时重要的选景地,为剧情故事增添了唯美而浪漫的色彩。借助于韩剧的传播,韩国海洋文化资源也吸引了韩剧的大批拥趸,《大长今》中的民俗村、《人鱼公主》中的牛岛、《冬日恋歌》中的白色木屋等等,成为了大量游客的旅行目的地,而韩剧中浪漫感人的故事在韩国当地能够现实见到,是吸引游客去韩国旅游的主要原因。韩国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将海洋资源与文化产业巧妙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整体价值最大化。

  2011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层面的群岛新区。舟山群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通达,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海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目前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5个、省级名录9个、市级名录15个、县(区)级名录89个。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舟山群岛逐渐形成了海洋文化与民俗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艺术业、海洋文化会展业、滨海休闲旅游业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和普陀岑氏木船作坊、舟山市海洋科学城建设管理局、舟山彼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海洋局评选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⑦]舟山群岛的文化产业发展根植于海洋文化之中,通过海洋渔俗文化节庆,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三个产业定义,文化旅游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渔民画、盐雕、贝雕、沙雕等特色工艺品和海洋文化衍生品受到消费者群体的追捧,艺术价值也受到广泛认可。舟山群岛将其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整体性规划布局,在我国起步较早、见效迅速、特色鲜明,对其他地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启示意义。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通过战略制定、政策出台、法律保障、资金投入提供引导和保障,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而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充分流向海洋文化产业最有活力的领域,同时发挥第三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市场和政府的中间人作用,推动信息沟通、行业自律,让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各安其位,保障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是集自然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体系,其内涵和业态丰富,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但想要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必须将艺术与技术植入到产品创造和产业发展中,[⑧]让海洋文化衍生出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更高、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形成更加新颖和丰富的业态。尤其是后发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地区,更应该将区域性的特色资源,通过艺术与技术手段的植入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迅速形成竞争优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广受市场认同的文化产品易于传播,取材于滨海景观的影视、实景演出、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提升滨海休闲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推广带来极大的便利。沿海地区美轮美奂的景观可以成为文化产品中故事的线索和发生地,增添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从现有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品与滨海景观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绵长的海岸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构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节点和枢纽城市,有助于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文化力决定着品牌的持续竞争力及发展深度。[⑨]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来看,几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让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借助品牌的辐射力和联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化,形成完整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我国沿海各地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新生事物,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短板三个产业定义。首先,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各地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同一地区之间都缺乏协调配合,造成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互相克隆,导致资源浪费。其次,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机制,目前我国沿海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各自为政,内部联系松散,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产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集约化配置程度不高,制约跨地区的产业合作和要素自由流动。再次,发展新动能有待释放。由于缺乏现代科技和创意元素的积极融入,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尚未高效开发利用,各地基本以滨海旅游和低附加值的工艺品为主要开发对象,亟待形成海洋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第四,品牌效应有待发挥。由于各地同质化问题和发展新动能不足,我国海洋文化产品主题化不明显,特色不突出,独创性不高;海洋文化品牌杂乱,形象零散,对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第五,产业体系有待完善。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海洋文化产业链和有效延展的价值链,产业集聚度、开放度、外向度、创新力、附加值、综合质量和效益均需提升。

  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当前阶段存在的短板,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统筹规划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融合,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海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蕴藏着内涵丰富、价值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从性质上来看,既是历史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是基于海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创造出的文明形态,是诸多涉及海洋文化要素历经传承的凝练。[⑩]海洋文化资源是沿海地区语言、习俗、服装、文学、艺术、饮食、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的集合,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都依赖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必然要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首先要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分类整理和数字化进程,建立文化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价值。其次要平衡好海洋生态文明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保护海洋的自然生态,注重保护古渔村、沿海古建筑、海上灯塔等历史遗迹,突出文化创意在资源转化中的功能。再次要促进海洋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的有效传承、传播、共享以及生产性转化和持续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布局大同小异,区域间产业结构、文化产品和项目雷同等问题,需要统筹沿海地区功能定位,制定系统性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统一的发展思路指导我国各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沿海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整合,构筑区域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整体发展格局。其次要引导沿海各地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依据不同区域特点合理定位并架构产业链,构建区域协调的文化资源投资机制、运营维护机制、资源转移对接机制、风险和利益分担共享机制。再次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沿海地区民众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发展机制,形成海洋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链条完整、效益显著、持续共赢的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协同共赢。同时,要建立统一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严格制定实施办法,为海洋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增加制度保障。

  科技与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尤其是在文化资源开发和产品转化方面。科技与创意具有明显的价值提升效应三个产业定义,能够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及载体建设,促进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11]为消费者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首先要制定促进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增加科学技术和创意的含量,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要扶持科研机构、创意机构将科技成果和创意成果向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转化,促进沿海区域通过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创新平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鼓励新型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文化与科技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创意积极互动、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再次要通过科技、创意的功能发挥,提升海洋文化资源的价值,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重点关照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可视化产业承接名词解释、交互性、沉浸式、的海洋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

  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消费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品牌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消费者对某些文化价值观的认可与喜爱能够积极地转化为对品牌的认可与喜爱。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提供高水平、差异化、有创意的品牌产品,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首先要鼓励沿海各地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特色海洋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海洋文化市场主体和创新能力强的海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海洋文化城镇、乡村、街区、景观,建设一批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品牌。其次要打造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在内的滨海城市形象,一方面提升当地居民对滨海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吸引投资者、创意群体和消费群体,带动城市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再次要发挥社会资本和民众的主体作用以及各类媒体及新媒体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群众优势,发挥“文化+互联网”的作用,宣传推广海洋文化产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海洋文化品牌的形成。

  各地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系列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海洋文化产业带崛起。一是实施海洋资源活化开发工程。精心谋划海洋标志性文化载体,活化沿海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科技知识、自然资源、人文风貌,充分释放海洋资源的价值。二是实施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价值,开发和培育海洋特色文化产品、特色工艺、特色企业、特色城镇、特色乡村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实施沿海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工程。把沿海地区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和运营,整合零散的旅游资源和项目,建立统一的沿海文化旅游发展平台。四是实施海洋文化节庆展会建设工程。设置常态化的海洋文化主题节庆活动和展会,搭建文化产品和项目展示及交易平台,广泛推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提高公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五是实施沿海开放新高地打造工程。充分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建成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沿海开放新高地。

  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承接名词解释。首先要探索“文化有载体,产业有内涵”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渔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构建以海洋为主题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其次要健全综合服务配套体系,营造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支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再次要注重产业附加值的提升、新型业态的培育、新增长点的挖掘,实现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并向内陆地区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聚集度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公共服务完善、发展环境优良和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自由、开放、创新的精神内核为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要素和智力支持。我国不仅有绵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众多海岛、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还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通过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海洋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文化成果,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必要过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融合,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海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当代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①]张开城,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第35-36页。

  [②]郝鹭捷,吕庆华: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福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③]王文佳,胡高福:《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内在规律及发展思路探讨———以浙江舟山为例》,《中国渔业经济》,2015年第4期。

  [④]刘家沂:《海洋文化产业分类及相关指标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年,50,77,95。

  [⑥]薛永武,于小玥:《基于海洋影视之美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海洋经济》,2019年第1期。

  [⑦]李智,马丽卿:《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文化产业新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第1期。

  [⑧]张振鹏:《“文化创意+”农业融合发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第92页。

  [⑨]段淳林:《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中国品牌精神文化价值提升战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张振鹏: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兼任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文化智库联盟理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专家兼秘书处负责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产业的定义及其内涵
  • 编辑:余世豪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