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业

50岁创业干什么好终极创业指南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

  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中,大家必须要对创业和创新的真正涵义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认识

50岁创业干什么好终极创业指南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

  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中,大家必须要对创业和创新的真正涵义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认识。创业是一种不同的态度,创新是一种不同的思维。因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态度和思维的最佳手段,所以,教育创新是创业、创新大潮的根本。

  创业是什么?注册一家公司然后上市吗?什么是创新?拿专利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而我认为最正确的理解是,创业是一种不同的态度。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每天你把扫地当成一个自己的事业来确确实实地做好,“这是我的事情,不是替老板做的事情”,你就会成功,将来可能你会成立一家世界最大的清洁公司。如果你是厨师,当你在炒每一盘菜时都认为这是我自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这就是创业的态度。

  创新本身不是一个产品,我们不能去卖创新,我能做的是用创新的思维把产品做得更好,我可以卖创新的产品。所以我要强调的是,创业是一种态度,创新是一种思维。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中,创业需要一种不同的态度,创新需要一种不同的思维。因为教育是培养态度、思维的最佳手段,所以,教育创新是创业、创新大潮的根本。

  如果我们不先在教育上去创新,不先去改变当前教育的陈旧模式,说什么创新机会、创业机会都是白谈。如果我们不改变人,不改变人才的态度和思维方法,不改变我们怎么培养人的方法,什么都是空谈。所以,我的理念是:用创新的思维去改变教育,从而创造一些教育产业的蓝海机会,这才叫教育的创新和产业。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教育的创新,不是创新教育。很不幸的是,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这两件事“打架”了,很多人都搞混了。那么,教育和创新是什么关系?第一,新瓶子里不换酒,那就还是瓶老酒。如果我们继续用非常落伍的教育方式,然后去传授创新教育50岁创业干什么好,这合理吗?我认为,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结果。如果把教育改良了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用创新的方法把教育彻底地改变,我们培养出来的新人才才是真正创新的成果。

  其实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它教的是应该是一种能够用在各种行业创新的能力。譬如说,我不能开一门专业课去教人如何能勇敢,这是需要通识教育来培养的,不可能你上了创业创新的课就能培养成一个能创新的人。我做产品开发30多年,见过很多开发产品成功的人。乔布斯没有修过创新的课,也没有取得过创新的学位,他对自己的产品非常专注和专业,对他的产品的需求、功能、性能完全彻底地着迷了解,所以他不是一个创新专家,而是一个产品专家。现在,我最担心是,我们提倡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对本行没有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进行任何创业或创新的。

  创新不是一个理论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如果你要创新,千万不要脱离你的本行。如果你在金融业创新,一定要对金融业了解,而且要有很深入的了解,然后你才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寻找创业的机会,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我很担心,现在中国大学都在做创新教育,到头来学生都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一个国家如果学生有创业的学位,没有专业的知识,是不会有创新结果的。

  以前,我们的教育需求是:在课堂讲述知识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把“教”和“学”限定得太死了,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来教。但单有知识不一定能真正产生创新,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创新更加需要的是见识。因此,教育创新有一个全新的需求,那就是增长学生的见识,这一点是目前的课堂上没有做到的。我认为,教育未来正进入另一片蓝海,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见识。

  现在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在今天已经有太多方法可以实现。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社会是有知识的人领导有体力的人,未来的社会一定是有见识的人领导有知识的人。什么是见识?学校不谈这个。我在社会上见过太多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未必都有很高的学位,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点——都有过人的见识,知道What is the right things to do?当他有见识以后,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什么时候机会来了,就可以去雇有知识的人来为他服务。我不是鼓励大家不用重视知识,我刚才强调专业很重要,但是如果你只是有知识而没有见识,你将来顶多是替别人打工而无法创业。

  什么是见识?见识和知识的不一样,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来,可以从听课中得来,但见识不可能,不可能开一门课教你见识。见识需要从与不同的人互动合作中得来,和背景不同的人交往来增长见识。所以我说,教学以求互长,所长的是见识。它们的英文表述是:知识(Content)和见识(Context)。如果问一个美国学生问一个中国学生:Do you have July 4th in China?你该如何回答?如果你的答案是yes,表示我问你的是content,因为中国的日历上一定有7月4日。如果你的答案是NO,表示你理解我问你的是context,因为你知道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这一天有特别意义。你的回答应该是:yes, we have July 4th, however it is on October 1st. 现实中,太多这样的问题存在,我们要的是见识。有知识,可以把事情“做对”;有见识,你才知道做“对”的事情50岁创业干什么好,Do the right thing and Do the things right 不一样。知识有客观正确答案,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可以考试来鉴定,但是见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而单纯的考试是完全不足的。

  如果我们要改变见识的话,要做多少改变?我们要有差异性终极创业指南。我花了10年时间研究怎么从差异中学习。我们现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都不能做到,当前教育要的是标准答案,设置一样的背景、一样的课程,毕业出去后都差不多,但将来的教育一定是强调差异性的。基于这些想法,所以我现在做的全球课堂就是教育创新,用全新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来重新定义校园教育的价值主张——那就是增加见识,形成共识。

  在19世纪里,西方产生了第一次工业,蒸汽机取代了人力,产生了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在20世纪中,西方又产生了第二次工业,用标准化的生产线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第二次工业意味着大量生产50岁创业干什么好,量产推进了全球经济进步。同时,量产实现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在量产之前,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比较重质而不重量的,以前的大学不是像今天的那么“大”,只有少数人去念大学。工业化需要大量人才,同时也催生了大规模教育的产生。

  流水线式的量产生产(mass production)模式带来流水线式的量产教育(mass education)规模,教育迎来急速产业化(rapid industrialization)发展时期。20世纪开始,学校变成了一个授课“工厂”。像流水生产线一样,教育也出现了标准化——课程标准化、考试标准化,学生就成了工厂的“原材料”,不但要找“原材料”,还要给“原材料”考试,老师实际上是“工人”,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

  在这种情形下,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工厂里的装备线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上课就是工厂里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考试就是工厂里的品质管制终极创业指南,最后学校给出的“学位”就好像是工厂制造的产品。试想,如果真正是工厂的生产模式,经过市场的竞争,工厂的效率会越来越高。然而,学校教育的效率却越来越低。为什么?差别在哪里?工厂做出产品后,顾客要决定买,才会付钱。学校是全世界唯一先付钱的“工厂”,没有售后服务,没有品质保证,不退货,这实际是一种不合理的企业行为。

  在西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很强的中产阶级来支持,而中产阶级恰恰是长久以来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的主要客户群,在西方社会里,教育的需求和经济发展与中产阶层的规模息息相关。在美国,政府只能用纳税人的钱去管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以外的事(譬如高等教育)完全是市场行为主导的。

  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美国物价指数变化的曲线,大学学费变化的曲线,学费上涨得最多。为什么学费会和物价指数脱节?因为学校是按照市场供需来运作,如果需求大于供给,自然价格上涨;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学生上学很多用的是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房产泡沫出现,经济萧条,就业率急速下降。中产阶层可用资产和就业机会面临迅速萎缩,造成了教育市场的需求水平和之前所预期的截然不同。如果就业率高,学生偿还*没问题;如果就业率降低,毕业后无法偿还学费*,个人负债就会增加。有数据显示,当前全美国学生*的总数比房贷的数额大3倍,同时学生*的坏账率是房贷坏账率的3.8倍。

  美国相关立法修改后,目前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必须宣布破产。在这种现实下,西方的量产化教育开始出现泡沫化。这个市场破灭了,就面临改变。这也是我们当前教育创新的最佳良机。

  做任何一个产品的创新,在对产品的历史了解后,要分析它的供给需求和方向。传统的教育是在教室教课、传授知识,现在是上网传授知识。从技术手段来说,从以前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的广播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卫星教学、Internet教学,供应变得无限大,而这都是基于同一需求——教知识,具体就是修课、拿学分、给学位,多年来完全一成不变。现在,西方就面临学位、教育泡沫化的问题,所以从供需关系来看,现在进行教育创新就是最好的机会。

  在创新理论中,有一种是需求方的创新,另一种是供应方的创新。供应方的创新是,用新的方法去供应现有的市场,需求方的创新是,去发掘全新的需求;蓝海创新是需求方的创新,红海创新就是供应方的创新。任何一个产业的突破创新都需要一个Strategy Inflection Point(战略转变的契机),在教育产业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40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掘一个全新的教育需求。有这个新需求之后,我们才能把当前传授知识供过于求的教育市场,变成培养见识、供不应求的教育市场,因为只有供不应求的市场,创新创业的机会才会继续下去。

  我上面讲的是全球教育的当前现况,分析的是全球教育市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当然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产业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我只是把西方量产教育模式当作一个创新的例子来分析,但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市场迟早也会改变,创业创新的机会一定会发生,才能使未来学校的运作更加趋于合理化。

  一个全新的产业刚开始发展时一定很慢,经过一个阶段以后会冲得很快,过一段又会进入老化期。做任何产业的创新,一定要了解这个产业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我做教育创新,一定是了解了教育产业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才开始的。现在教育创新已经从缓慢的初期阶段进入快速突破的阶段了,这是所有对教育产业有兴趣创业创新的有志者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iPodia的这个项目我已经做了十年。 “Podia” 是 “Podium”(讲台)的复数,我要把很多个全球分散的讲台都以技术的手段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无国界全世界的课堂。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产业的一个突破性创新,同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其中i代表 inverted(反转)、interactive(互动)和International(国际化) learning。iPodia用现代科技消除了异地学生互动学习时的距离感,以丰富在iPodia联盟下的不同大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体验。这个联盟目前包括了5大洲的12 所大学,使超过40万学生能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一起在互联教室里相互学习。

  我们知道,创新理论中对于“创新”有不同分类:连续性创新、非连续性创新,还有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是去开发一个全新的市场需求,开拓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我们现在通过iPodia,能做到的是“异地而同窗,教学以互长”。这就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需求。

  大家都知道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吗?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免费课程。他们为所有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想创业有什么好项目,让课程具有无限大的扩充可能性,不限定参加学习者的数量,既不要求参与者注册也无需付学费。iPodia与MOOC是相辅相成的。

  MOOC做的是 Distance Education(远程教育),用技术扩大传输距离。我要做的是零距离教学(No Distance Education),用技术的手段缩短远距离学生之间的互动距离。慕课的目的是以扩大教学的范围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的现象,而iPodia的No Distance Education是用技术来实现教学以互长、以提高教育的品质——你在中国,我在美国,我跟你在一起同学,异地而同窗。

  我的愿景是:Learning together for better world。我的使命是:用技术方法把全球大学教室尽可能多地连在一起,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互相增长见识,以打破学生和学生之间时空、校际和文化的界限。

  我在国外教室上课时,教室里周围安装的几个大银幕显示的是在其他国家的课堂实景,那里的学生都在学校的互联教室里,只是当地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我的手表总是显示了多个地区的时间。教室里摄像头不再对着我,而是对着全班的学生,因为他们是教育资源,要互动学习。比如,我与北京大学合作了 “世界课堂”, 周四有全球6所大学学生在6个地方同步上课,每一处有20个学生,共120个学生。当天授课完毕,我会在12小时内把下一次上课的所有课件内容全部放在网站上,它包括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我要求120个学生都要上网自己学习这些关键材料。我给他们两天时间学习和思考,并针对每个问题和概念进行回答,我需要知道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iPodia平台系统会把所有学生的答案和反馈都汇总起来,电脑程序会把那些观念看法最不同的学生自动分成讨论小组,同时会通过邮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自己会在哪个讨论组。我再给3天时间让大家进行线上互动小组讨论,周三晚上截止,所有互动结果再次反馈到了网站上。周四,我起床看每个学生对于问题讨论的“痛苦指数”,针对“学生告诉我他要学什么” 来重新准备当天晚上两个小时的上课材料。

  简要地说,iPodia能够促进全球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新增全球外交的手段、用教育使得世界更“平坦”、更和平。世界课堂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学生课前自己学习知识形成反馈,把对于观念了解有差异性的学生自动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经过直接相互讨论来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增加每个学生的见识和共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说,一般商学院传授跨文化下如何进行商业合作,往往需要费很大劲儿,而世界课堂就轻而易举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你的异地同窗里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和分组讨论等互动等就加深了对彼此的文化习俗、思考方式、法律制度、商业状态等的理解,以后进行商务合作就不会是难题了。而且,世界课堂还有利于世界和平。当世界各地的人都成为同窗以后,那么世界和平指日可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 “一带一路”的国家加入我们的世界课堂,此项国策将会更加顺畅地实施。

  美国机械工程院院士、国际生产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制造工程专业的大卫派克主席、终身教授,新华都商学院特聘教授,全球“无国界教室”联盟的创始人。中国“千人计划”的入选者、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韩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等大学访问执教。

  曾获“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的称号,并获得过由美国里根总统亲自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和由德国总统亲自授予的“洪堡杰出教授奖”。

  卢志扬教授在科研、学术、和商业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是美国知名的学院派企业家,除担任教职外,还为奔驰、福特、丰田、苹果、三星等多家国际公司提供技术创新等服务。

  8.5 活动预告丨营销:玄学还是科学?上财MBA Pre - Sufer公开课暨2024年入学预面试政策说明会

  研者谨谨|西安财经大学第三届大学生财税技能精英挑战赛暨商学院研究生第二届学术月闭幕式顺利举办

  王斯德教授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三版)获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讲座回顾包茂红:人类世与东亚发展 “先秦史读书会”系列活动陆续开展 讲座回顾虞万里:中国古代姓与氏之起源 历史学系举办2021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历史学系2021届毕业生党员离校党课 暨世界史教工党支部“师生同心 共话未来”主题活动 讲座回顾苏智良:初心之地——上海的建党往事 “基于单元主旨的教与学”高中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纪要 “民族国家叙事与亚非拉现代化进程”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成长之路——相隔二十五年历史学系两代人的师生对话”活动纪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创业的真正含义
  • 编辑:余世豪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