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金普新区“手术”挥刀向内,改出一片东北开放高地
“我感到,外界对大连的宣传没有与时俱进。”大连恒坤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增超对第一财经说。
恒坤新材料在厦门和大连金普新区都有工厂。尽管分在南北两地,但感受到了一样便捷的营商环境。
“我认为以前‘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思想要改一改,现在是‘山海关不住、投资到大连’。”宋增超说。
企业对金普新区环境的真切感受背后,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涉及1.4万名管理干部的、“手术刀”式的自我革命。
抓“牛鼻子”从改革破题
大连的经济排名东北第一,而金普新区则包揽了大连经济的三分之一。
北方明珠能否更加耀眼夺目、东北之窗能否继续融风聚气,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所承担的这三分之一非常关键。
这些年,影响金普再发展的已经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件要素。
此前,辽宁省委巡视组一针见血地点出,金普新区“体制机制落后”。在2299平方公里的新区内,因多次合并的原因,金普新区曾设有大大小小21个园区。这种大区套小区的“套娃”状态下,金普新区的发展一度“负重前行”。
一方面,各园区之间主导产业雷同、特色不突出,管理层级多、服务效率低,最终导致市场要素配置重复低效,一些园区投入产出不匹配。
另一方面,一些园区还从原来的金州新区、金州区内继承了一些行政管理职能,有些还代管了乡镇、街道。但由于园区身份又不能完全行使好行政区的职能,存在着园区和行政区职责交叉和重叠。
管不好,原因在于管理条线和职责没理清。
体制问题交织,财政供养负担重、行政效率比较低,一度使得金普新区“发展步伐不快”,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等关键指标上落后于同在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新区。
金普当时面临的情况在全国园区中有普遍性。事实上,给园区减负、把园区主业重新还原到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定位上来,这正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全国园区布置的共同任务。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一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抓“牛鼻子”推进,大连市向金普新区直接提出,不能谁都不愿意碰改革,而要“习惯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能捂着乌纱帽做官”。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诿,执行好党政机构改革,把金普新区的园区从21个压缩到3个,恢复“初始”功能,聚焦主责主业。
“(当时)一听到改革‘拍手称快’,觉得抓到了改革的关键点;但又有担心,因为难度太大,整整一宿没睡着。”有金普新区干部对第一财经回忆,“改革是对整个利益体系的重整,要用短期之痛换长久之安。”
攻难点也要给出路
新一轮改革,闯劲必不可少,但更要有系统论的思维。
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鹏宇对第一财经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场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重构性的改革。”
在党政机构改革上,园区被保留到了3个、党政机构被保留到29个。这意味着,大批机构的规格要从副局调至正处,这几乎会涉及到所有局级和处级的职务和岗位调整。
在事业单位改革上,整个金普新区公益性事业单位已经从167个被优化整合为16个,这意味着9成单位已经被改革掉。
在一些金普新区的干部眼中,在这个区域,这样大的改革算是“地动山摇”。
特别是机构改革中,重难点在园区改革。这不是简单的调人动位,而是要用企业化的思路让园区重回市场资源配置的高速赛道,使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
首先是“变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将在金普新区所属大连保税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连普湾经济区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管委会不再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改为依照法定授权履行相应行政管理与服务职责的法定机构。
然后是“换身份”,推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其中在推行法定机构改革的开发区,人员取消编制管理,实行聘任制,选择进入开发区工作的人员,不再保留原有身份。
再是以“绩效论英雄”,推行薪酬制度改革,比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因事设岗、以岗定薪,建立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
最后还要放权赋能,深化“放管服”改革。
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金州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李道刚对第一财经说,这是一场手术刀似的自我革命,改革的初心是发展,改革的目标也是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也不是简单强推。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探索,既要有整体推进也要有重点突破,既要方向坚定也要措施灵活。李道刚说:“要帮干部找到合适的出路,让每个干部都有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在工作重点上,金普新区先沟通协调领导干部这样的“关键少数”,挑选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进入筹备机构中,把被改革对象转变为改革动力。
在灵活措施上,金普新区计划对一些愿意变换身份去法定机构干事创业拿竞争性薪酬的干部实施一定时间的档案封存,留好改革过渡期。
同时,拿出最高千万元的奖励,向全员征求改革“金点子”,金普新区短时间内搜集到300多个改革建议。而思考“金点子”的过程,也是干部们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潜移默化地统一思想的过程。
在李鹏宇看来,2019年的改革中,金普新区实现了一些看似不易达到的目标,完成了一些看似不易完成的任务,破解了一些看似不易解决的难题。
随着改革的推开,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有金普新区干部介绍,改革前各功能区对地理管理边界的意识很强,一说话就说我占地多少,但现在一开口则是我经济如何、结构怎样,从“地盘意识”变成了“职能意识”。
李道刚对第一财经说,改革没有结束的时候,攻坚战还在后面,特别是自贸区和园区改革还要攻坚克难,要以斗争求改革、为改革赢空间。
营商环境在变,投资请到大连
干部思想上有变化、工作上有动力、职责条线更清晰,也加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在金普新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金普新区发改局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审批窗口原来仅有区级审批权限,现在承接了28项省级行政审批职能。从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来看,原来各种审批提交纸质材料已改为网上审批。从发改局的备案到最后的竣工验收,已基本实现不超过75个工作日。
金普新区开通的“马上办”企业服务专线,要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大连恒基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江洪对记者说,2018年企业准备办一所职业学校,但因申办注册程序时间特别长,半年多都还没落地。通过“马上办”,一周之内就把事情解决了。“以前我挨个找各部门,现在他们分别来找我。”
金普新区在招商时推出企业秘书服务,项目落地后又有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党支部书记田兆强告诉记者,在立项、用地审批、竣工验收过程中,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允许边开工边补办手续,为光洋项目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金普新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推网上审批,经过接近一年时间,现在网办率达到了90%以上,也带动了老百姓互联网办事的意识提高。金普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张轶对第一财经说,“东北老百姓对‘网上办’还在习惯中,有的不见政府盖个章就不放心,但政府的自我改革一定要走到老百姓(需求)的前面。”
按照大连“对标上海”的要求,金普新区多次到南方学习经验。张轶体会,一些南方城市先在网络后台做部门联合审批的长期测试,再迭代升级成熟后才推出前台窗口产品;南方是从里往外,而北方则是从外往里,未来金普的“网上办”还要继续学习南方服务的精髓。
改革还将系统性沉淀
大连一直对内强调,开放之仗要打好,否则就有生存危机。而金普新区一边做着改革,一边也在思考,如何在改革助力下打好开放这张王牌。
金普新区外商投资额占大连的三分之二,特别是840余家日资企业在金普新区形成了集聚效应。金普新区主动打造了28平方公里的“新日本工业团地”,新区主要负责人更是“每月一访”赴日开展招商推介。
而嗅觉灵敏的日本企业已经从金普的改革动作中看到了新机遇。
1992年就落地大连的日本电产,已经把核心的车载研发业务由日本本部逐渐移至大连。2019年以来,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会,日本电产更是在金普新区签约打造日本电厂工业园,计划带动30多家产业链企业一起北上。
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一嗣告诉第一财经,大连具有人才优势、出口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政府支持,这是他们选择在大连金普新区投资的重要原因。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改革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推一步,而要系统性地构局谋篇。既有的改革需要继续巩固和沉淀,才能塑造更有利于开放的新环境。这给金普未来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有大连干部评价,改革必须要有系统性的研究和规划,不能看眼前多,看长远少。东北人是敢改革、敢打破思想桎梏的。大连作为东北的龙头,肩负着整个东北改革探索的重任。
这其中,金普新区作为大连改革的前沿炮手任重道远。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