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专用贷款发给谁?小米美团或进入申请名单
全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时,企业也打响了经济保卫战。近日随着央行专项贷款的发放,以及全国多地金融扶持政策的出台,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有望进入快速审批通道并获得优惠的借贷利率。
300家企业申请贷款574亿
根据路透社援引银行知情人士获得的信息,近日向北京地方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数量至少超过300家,申请贷款总额至少达到574亿元人民币。申请贷款企业总数仍然不详。
这份文件显示的申请贷款企业名单上也不乏大量的科技公司,包括小米、美团、滴滴、旷视等等。第一财经记者向上述几家科技公司求证相关贷款发放情况,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根据文件显示的信息,小米申请50亿元贷款,用于包括口罩和温度计等医疗设备的生产销售;美团点评申请40亿元贷款,用于为武汉医务人员提供免费送餐的资金支持;奇虎360申请10亿元贷款,用于购买医疗相关产品以及开发追踪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相关的App; 旷视申请了1亿元贷款,用于开发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准的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滴滴出行则申请了5000万元贷款,以抵御疫情中业务受到的严重打击。
第一财经记者电话联系了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银行服务快速响应机制的相关人员。对方表示:“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不了解具体情况。我们确实在防疫期间做过很多工作,通过官方渠道已经披露了。哪些重点企业在防疫期间向银行申请了贷款,应该也已经有相关披露了。进一步的情况还需要我们再核实一下回复。”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的金融动态发现,自2月6日以来,北京市金融局采取多项金融服务措施施援在疫情中重点纾困领域企业,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领域。 此外,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中小企业集中的领域也是银行贷款精准聚焦的领域。2月7日,在北京市金融局的推动下,西贝餐饮集团收到来自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的1.2亿元款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一些科技企业确实积极参与到疫情的防控。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比如小米就有内部团队在根据人群流向的大数据开发相关的分析产品,配合政府做疫情信息的推送等,并积极与一些技术提供商进行AI方面的合作。
旷视也表示上周已经推出相关的AI体温筛查产品抗击疫情,具体是通过精准的人脸识别技术,在人群中搜寻体温较高的人,即便他们戴着口罩。
不过目前尚无法判断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多迫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尽管小米第三季度收入放缓,但利润达8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大幅增长25.2%;美团近两个季度也连续盈利。
其他申请贷款的企业包括菜场运营商,救护车制造商,环保企业以及食物供应商。目前哪些企业是否有资格获得贷款批准仍不得而知。
根据1月31日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发放专项再贷款 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事项的通知》,向9家全国性银行专门安排发放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对应贷款利率上限为3.15%,较去年9月份水平下降281个基点。
据了解,获得专项贷款的企业,将能够享受与银行主要客户同等的贷款利率水平。但最终能否被判定为符合贷款要求,仍需由银行来审核。
银行仍需风险评估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从其中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获得的一份最新文件,对银行如何判断企业申请贷款是否与“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做出了指引。
文件规定:口罩生产、其他重要医用物资提供、重要生活物资提供、医疗卫生、科研攻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将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领域纳入重点纾困领域;此外,重要的设备制造和相关配套、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以及为应对疫情提供相关信息通信设备和服务的企业也作为疫情防控保障的融资对象。
另据第一财经记者从一些参与疫情防控配套设施生产的企业了解,他们已经享受到相关贷款政策的优惠。一家紧急生产负压救护车的国有汽车制造企业财务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虽然我们拿到了政府贷款的优惠,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融资还是很困难。“
“日常也好,疫情下也好,我们也理解,银行的放贷标准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企业还贷的风险评估,大企业更容易拿到贷款。“一位上海的医疗器械生产商CEO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表示公司定于2月15日复工,但他仍然担心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言,生产工人用的口罩是否能够保证,现在也还不确定。该公司的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国外,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部分国家已经停止航运,对于外贸型企业,出口是个大问题。我们希望相关政策能够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减轻税负,疏解资金压力。“
一位国有银行地方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专项额度是由总行来调控的,符合申请标准的企业,也都需要归类于和政府合作,有政府出具相关证明才能发放贷款。“
他还透露,对于符合放贷标准的生产加工企业和物流运输企业等,基本按照基准利率执行。“我们也考虑到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不会优先考虑大企业。“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至于疫情是否会增加银行的放贷压力,麦格理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胡俊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还好,开年的贷款需求本来就很高。“根据央行的公开数据,2019年前三个月,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3.23万亿元、8858亿元和1.69亿元。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