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美股资讯

正视复工需求对政府效能转化的倒逼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3月上旬,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为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撑。如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发布会上介绍,除湖北省外,目前全国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大多已经超过了90%,工业大省比如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和上海市已超过95%。3月8日,农民工返城复工率达到60%,广东、浙江则超过了70%。同时期,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达到60%。总体上看,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达到一定水平。不过,从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进行考量,全面复工还需更精确发力、更注重效果,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复工率。以笔者近期对有代表性的复工企业和经济区域的调研情况来看,以下这些政府效能转化的课题是无法回避的。

社会运行的大数据整合能力

毫无疑问,疫情的防范和控制,是加速各级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处理的催化剂。数据,不仅仅是经济和企业的各类指标,还有社会运行层面更丰富的统计目标。对此,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均表示社会行为尤其是大规模聚集的约束限制,确实会涉及经济活动的景气凝聚;这方面更应该注重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实际经验。目前,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处在国际抗疫第一线的国家,尤其需要此方面的中国经验,力图形成科学决策。

经过今年以来尤其是围绕武汉局势发展而跃升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中国政府、地方政府和有公信力的媒体(第一财经就成功进行过多次此类科目)层面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如第一财经曾经在春节之后不久就根据进出武汉的航班,推出人员往来密集的中国城市,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判断依据。类似做法,已经为新加坡、科威特和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广泛采用。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依托国际航线维持着经济纽带和社会运行。

落实到社会复工这一当下特定影响经济运行目标的主题,口岸和流动人口或复工人员导入地的大数据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代表的上海,就在政府层面坚决推行一网统管。这项职能倒逼,演绎着一个2500万常驻人口和500万规模游客的国际都市,实现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路径。

这场疫情背景下的复工需求,也成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考。如笔者从上海中心城区的代表徐汇区了解到:该区在上海市率先成立疫情防控大数据工作组,成功开发了“汇治理”疫情防控系统及指挥平台,以用好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以及道口健康登记、“随申码”、企业复工登记等市、区相关数据资源,精准赋能疫情防控和营商服务。特别是作为上海西南入口的铁路南站,在人员导入检测即返城复工人员服务上,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成果发挥了提升效能的积极作用。

笔者在调研中同时发现:相比企业和商铺,建筑工地既有生产也有生活,流动人口众多,防疫难度更高。因此,徐汇区建管委、质监站共同开发“工地疫情监控”系统,对全区167个工地进行精准定位和人员实时监管,总包单位每天更新工地实有人数、新增人数、人员户籍地、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便于监管部门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重点地区人员。目前,该区的重点工程全面复工。与此同时,还直接支持1.65万家企业、5000多家商铺、76家工地复工复产复市……眼下,著名的徐家汇商圈也已经初步恢复生机,网上销售更是买家云集。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都表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但复杂的审批程序让企业望而却步。根据各地要求,企业要复工自然必须上报政府,包括防疫措施、安全措施是否到位,预案方案是否准备好等。这些完成后,还需经城管、卫健等多部门核准同意后,才能正式复工。因此,上海做法更是值得推广的。

对复工的服务更需精细化

客观地说,中小企业是城市就业和农民工安身的基本平台,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就当下局势而言,沿街商铺、加工企业和餐饮网点等,还是城市活力的催化剂。同时,考虑公众的生活安排和社会化心理健康,强调继续大面积地宅家是无法持久的。有必要及时地改变“云就业”等硬思维,这只是城市中的选项之一。目前谈到政府如何协力中小企业应对复工复产,强调得比较多的就是要求银行贴息、延迟贷款还清周期等。笔者调研中则感知,复工效能最为受关注。

如根据上海市政府专家层面的基本结论:“数据通、网络通、系统通”,多方联动应该作为城市“一网统管”的复工特色。上海徐汇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宋开成在解读“一网统管”的复工需求中这样指出:其部门设计程序时,最初的想法是让企业员工自己提交信息,然后由企业法人一一审核。但这样做,小企业或许还能独立进行,但人数超过一百人的中型企业怎么办呢?倒逼之下,崭新的复工核准模式开始推行,并收到了符合实际的效果,直接提升了区域内企业的复工率。

举例来说:2月中旬,在上海中心城区经营着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翟先生就打算复工了。他事先自然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复工条件,发现需要登记员工返沪日期、是否隔离等信息。“去哪里备案?怎么登记?”一下子难住了翟先生,询问了圈内好友,得知徐汇区的“汇治理”小程序平台可以线上登记。“这样行不行啊,光靠一个小程序?”令翟先生意外的是,登记过程非常顺利。步骤为:登录企业板块,选择企业复工备案板块,法人库内的姓名、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系统会自动匹配,完成企业复工人员网上登记,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该系统还自动生成企业法人二维码,其25名公司员工通过翟先生分享的二维码,就能同步“码”上填报。没几天,翟先生就拿到了复工备案过审通知。“我自己就是做互联网的,没想到现在政府可以把大数据用得如此精准!”他感慨复工效能比贴息更重要。

还有企业生存转型的课题摆在政府面前,如笔者在调研中就了解到一家新疆风味的烤肉连锁店,本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主打的羊肉和牛肉原材料基本上依赖于新疆原产地供应,现在原产地的原材料物流供应已经中断四十多天了。而企业如果宣布彻底关门,则意味着1000多个员工的失业。面对困境,企业投资者和员工们都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投资者表态决不会关门和解雇员工,而员工们纷纷表示无营业额期间不要工资。但是总得有活干,有新的利润源吧?企业投资者、企业工会代表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和社区范围内已复工的其他企业需要外卖(盒饭)服务;而那些鸡肉、鱼虾和蔬菜等潜在的新服务品种所需的原材料,也很容易在上海本地市场就近获取。那么,能否尽快转型为新快餐服务呢?如按原先的工商管理和食品安全制度,是很难变更的。这同样需要创新。

硬指标应让位于实事求是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一网通办等在加速了网上办事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能替代所有的人工服务和部门上门服务。企业所期待的营商环境,很多是线上无法充分解决的,还需要更实际的制度化或政策性创新。

如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和企业名称的国企负责人就告知笔者: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的基本面继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上海也将如期实现今年的全面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根本目标;但是当下态势下,迅速实行全面复工的成本是很高昂的。他的例子是:一个跨越全年周期的建筑工地要实现全面复工,就会有1000多人投入工程建设;1000多人从外地回到上海,要经过14天隔离、且必须是旅馆单间条件下完成;这样的高昂成本是以前从来没有面临过的局面。假设经济型连锁旅馆单间房费一天是人民币200元,以1000人住14天来计算、就得支出280万元。但从笔者角度来观察,这笔建设企业抱怨的额外支出,又是连锁型旅馆企业渴望得到的收入。两个行业之间的企业如何协商,去共同追求城市复工和各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前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加以破解的新课题。

所以,没有进一步的政策性创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自然就会觉得很难马上就地实现良性化的经营。类似的创新型需求情况,还表现在对熟练劳动力的输出安排和产能启动目标上。如读者都十分清楚的是:眼下是一年一季的春茶采摘、烘炒、包装等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小小茶叶盒子连着众多家庭就业。

笔者在调研中就发现,春茶复工就关系着全国脱贫目标和全面小康大业。如在著名的信阳毛尖主产地,从2月下旬开始,春茶的复工就成为近百万信阳人的关注点,瞬间与疫情管控的发展结合了起来。当地的春茶经营者告诉笔者,如最迟到3月底人员流动仍然受限,那么今年的信阳毛尖将面临灾难性的局面。信阳市现有茶园210万亩,经济规模100多亿元;涉及今年60万人的脱贫。其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