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同民:收藏古董发财的美梦必定一个个破灭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艺周刊》
文/齐同民 图/故宫博物院
眼下在如何对待老祖宗的遗存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边是少数在文博系统工作的人员,他们坚持认为“民间文物稀少,仿品、赝品多多”;一边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他们在承认存在 古董造假现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近些年面世古董艺术品浩如烟海,不能够像没有爹妈的孤儿一样流落街头、流失海外,必须先收藏起来。
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使得许许多多的人不再盲目相信所谓的一“家”之“言”了,面对某些“鉴定权威”们的错误的鉴定观点也不再沉默。近年来,杭州、北京两地法院受理的维权诉讼,反映出双方之间尖锐的矛盾。
多年来,少数文物工作者和社会散兵游勇被人包装成文物鉴定“专家”,走遍大江南北,借助媒体向社会高分贝地宣传“中国现在收藏界的收藏品假的多,真的少”“高科技造假无所不能”,暗示人们“收藏真品找专家”致使大多数中国人看到文物就知道问“真假”和“值多少钱”,而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或被人 为地扭曲解释,或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老百姓出于对政府媒体的信任,也就盲目地相信了所谓的“专家”,相信了古董值“钱”,收藏到一件就可以发财。于是,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雪球越滚越大,有人吹嘘说收藏大军近亿人。结果,凡是想着收藏古董就可以发财的美梦,必定一个个地破灭。因为一般人不明白古董是用来记录那段历史的,收藏古董是为了传承文化的,不是用来发财的这一道理。因此,由于收藏导致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很多。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说:“行内众君子写的‘实用’或‘应用’经济学,一般是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引用真实世界的例子做示范。我是倒过来, 先以一个自己认为是有趣的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看似相同,这二者实有很大差别。前者是求对,后者是求错。换言之,前者是先搞好了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这是求对。后者呢?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然后以理论作解释。在思考的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地要找到反证的实例,这是求 错。找不到反证的实例,理论就算是被认可了。”
张五常先生说:“理论永远不可以被事实证实,只可以被认可。”
民间收藏群体里,很多人并不知道张五常先生,甚至更不知道张五常先生这些实用了几十年的真正的经济科学理论,但是,他们的收藏实践却暗合了这个原理。比如,收藏家得到一件收藏品,照个别所谓鉴定“专家”的观点,这些藏品都是“不对”的,但是,收藏家不是着急的肯定或否定,他们潜心研究、调查、走 访、交流,寻找“专家”说的藏品“不对”的证据。结果,一次次的反复的实践,却无法找到支持收藏品为“假”的证据。所以,这反而证明了民间收藏的很多东西都是真品,而且不少还是非常精美的古代艺术品。
过去,文物工作者对“某一件”古董艺术品的学术研究理论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把个别“理论”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去指导收藏,则是违背逻辑 学原理的。拿馆藏文物作为“标准”去衡量任何一件类似的收藏品,必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古董多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没有一模一样、没有 差别的两件瓷器、两幅书画、两件玉器。
面对一件古董艺术品,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理解深度和自己的学识审美水平以及能力相关,“看法”也不是证明古董本身真品赝品的证据。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某古董艺术品为 “假”,那么,实际上它就是被证明为真,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科学原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的载体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可复制的古董艺术品。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人教诲他们一刻都不敢忘记。习主席领导我们践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文化复兴是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我们喜欢收藏的朋友和在文物部门工作的朋友,应该对文物有敬畏之心,有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对我们未知和知之甚少的历史遗存 不要轻易地否定,不懂不要紧,先收藏保护下来,防止不必要的人为流失或损坏,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后世子孙。
齐同民,别号:小雅斋主人、闲云居士,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文化,文物收藏家。 1953年生,曾做文艺工作和中小学语文老师30年。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收藏以敬畏祖先、敬畏历史、敬畏文物、收藏历史、传承文化的理念,追求收 藏品的“精、美、罕、珍”,铸就了一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心。曾被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周公益主题活动组 委会评为“民间收藏十大国宝”之一,其本人也被评为“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