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面具文化与收藏
面具是远古先民内心世界的象征和写照符号,也是对自然崇拜、部族图腾和逝去宗亲的物化表达,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造型,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祭祀、巫术和丧葬等活动,为世界留下了一道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风景,至今仍然在各种具有古老民族特色的表演舞台上大放异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面具收藏已经越来越被人关注,成为收藏界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面具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面具相比较,中国面具品类繁多,造型生动,形制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面具在世界面具家族中名列前茅,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傩面具、藏面具和萨满面具。它们凝聚着中国本原文化的神韵,展现着东方审美的意趣和思想,是世界面具文化的艺术瑰宝。
傩面具是汉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木雕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藏面具主要用于藏传佛教的宗教乐舞、藏戏表演以及各种民间祈禳活动,源自神秘的宗教世界,也伴随着藏文化的传播,迈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殿堂。萨满面具则是我国古代从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信奉萨满教的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主要分狩猎面具、巫术面具、跳神面具、供奉面具和丧葬面具等。长期以来,各民族的面具文化在自己特殊的地域、族群、审美习俗和社会生活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同时也相互交融、借鉴,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彩多姿的面具文化。
中国萨满面具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前至先秦两汉时期凿刻在内蒙古草原中部的阴山岩画。这些岩画中人面具图和兽面具图极为丰富,是研究蒙古萨满面具文化的最真实的见证。在位于汗乌拉山峰的一幅岩画上有两个伪装猎人。一人仅露出了两只眼睛,腰间佩着利器,系尾饰,手执长弓,含箭待发。另一人将自己伪装成山羊,手执长弓,腰佩环首弧背刀。还有一幅岩画中有两个女巫,面部仅有双眼,一个头饰高耸,另一个戴柱状头饰,旁边还有人面像,应为巫师头骨崇拜的骷髅面具。这随心随性的原始刻画,为研究中国面具的源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个人关注面具收藏,随之而来兴起了古董面具收藏热。由于国内此类收藏起步较晚,以前只有极少数藏家关注,而且藏品分布松散,不易收集,再加上这种与宗教紧密相联的用品被信仰者倍加珍惜,所以出现买卖互动的几率较小。但国外藏家却无孔不入,有的已形成专题收藏。亚洲古董面具目前在欧美市场很火。由于存世量越来越少,加之它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美学以及艺术学等多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所以要抢救收藏,加紧保护,以防流失,是当务之急。
玉面具精彩纷呈
古代加工面具的材料很多很杂,有木雕、皮革、布帛及金、银、铜等金属,还有石头雕琢、陶土烧制的。而最为精美并丰富多彩的,则是玉面具。古代先民没有纸张,也没有其他绘画工具,没有办法把自己最敬畏和值得忆念的形象、最难忘的故事情节永久地保留下来。于是,他们选择更为坚硬的石头,在石崖上留下了千古岩画。同样的道理,他们选择珍贵的美玉琢磨切磋,把古老部落的图腾、原始神话的英雄人物以及逝去的列祖列宗的形象,永久地保留下来。每逢举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戴上这些玉面具表演,护佑部族平安,驱除妖魔鬼怪……
在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玉面具中,与面容清秀,双目炯炯的女神形像和神态爽朗、阔脸大耳的世俗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众多勇武、凶悍、威猛、狂傲、威严的“面孔”。或许是镇妖逐鬼、驱疫祛邪的凶神,或许是驱逐野兽、保卫族群的勇士,他们的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犷、奔放,让人过目难忘。
心灵手巧、想象丰富的古代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大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还雕刻出一个个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横眉竖眼、满脸煞气的形象。眼角上吊,圆目外突,与之相呼应是还在额眉处配以夸张的纹路,有的刚健有力似锯齿伸张,有的气势汹汹如火焰喷射,一副活脱脱的凶神恶煞面孔。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也许很难相信,远古时代的雕刻工艺会如此精准圆熟。每一张面孔都严格对称,面部凹凸有致,五官比例协调,眼睛、鼻孔与唇齿间都是镂空的,眼角与眉峰的起伏、嘴唇的轮廓,甚至面部肌肉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试想,在那个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时代,是什么样的能工巧匠,又是使用什么样的器物,琢磨出如此精妙的原始艺术品?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玉面具,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和三星堆文化考古挖掘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精美玉面具出土。令人十分称奇的是,跨越数千年岁月时空,至今活跃在大戏台上的京剧脸谱、川剧变脸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傩舞、社火表演中,很多生动形象仍然可以从玉面具中找到影子。由此可见玉面具影响之深之广。
如果不是有众多的实物为证,人们很难想象远古洪荒时代的遗物,会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魅力,有如此现代的生命质感。一块块沉甸甸的玉面具,定格了先民的笑与怒、悲与喜、勇敢与恐惧。渴望不朽的手工艺人,把人类永恒的表情连同时光,都雕刻在坚硬的玉石上,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珍品。
玉覆面五花八门
说起玉面具,很多人往往会将其和墓葬里出土的玉质丧葬面具又叫“玉覆面”的东西混为一谈。其实,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古人认为,玉不光能通天地,还能通鬼神;人不仅有生命,而且有灵魂。人死后只要灵魂不灭,还可以在别外一个世界里继续享受生活。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玉覆面,其主要作用就是保护、覆盖墓主人的七窍,即口、双眼、鼻孔、双耳,防止灵魂外泄出走。其大多数为象形碎片状,有些还刻有精美的纹饰。有的死者双手还握有象征财富的玉猪,口中含有幻想死而复生的“含蝉”。
玉覆面中发现最多的是缀玉面罩,流行于我国西周两汉时代,主要用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西周中期就出现了这种将打磨成五官形的小玉片连缀在织物上,被称为“缀玉面罩”或“缀玉冥目”的丧葬面具。
君王、权贵不仅生前玉不离身,而且死后还要随葬大量玉器,包括使用缀玉面罩。因为古人认为,玉不仅可以通神辟邪,还可以防止尸体腐烂,保护死者灵魂永存。我国迄今已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发掘出土缀玉面罩40多副,年代从西周、东周到西汉前期。到了西汉中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将缀玉面罩改扩成玉衣。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连缀玉片组成,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连缀,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发掘出玉衣20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年代最早、做工最为精美。这种奢靡之风,直到三国时期曹丕下诏禁用终止,先后流行了400余年。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丧葬面具十分盛行的时代,就是契丹人统治的辽代。契丹人信奉萨满教。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死后亡魂要归于冥界,通往冥界的道路漫长而布满恶灵,给死者戴上面具,恶灵就辨认不出他的真实面目,避免受到伤害。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发掘出土辽代丧葬面具30余件。而这些丧葬面具与其他面具最大的区别是均为金、银、铜三种金属材质。其中最著名的是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和驸马肖绍矩合葬墓出土的两件金面罩。其大如人脸,用薄金片锤揲而成,陈国公主的面罩具有年轻女子柔润稚气的特点,驸马肖绍矩的面罩显得从容安祥,显然是根据二人生前面容“量身”制作。
经过千万年岁月的洗礼,那些遥远的古代文明早已灰飞烟灭,可丰富多彩的古面具留下的生动形象,承载着现实与梦想,联结着神灵与列祖,依然充满生命的气息,依然那样鲜活。面对这些粗犷威严的神人面具,生命的原始强力扑面而来。这力量刚健质朴,深深吸引着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位探寻者??
(作者系知名鉴赏家、收藏家)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看全文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