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新中国电影文学的顶峰
电影文学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个年轻的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文学创作欣欣向荣,一派生机。1956年,丁洪、赵寰、董晓华三位编剧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代表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学的最高成就。根据电影剧本《董存瑞》拍摄的同名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
回忆董存瑞
“部队乘胜冲了上去。突然,从隆化中学墙外的桥上,‘嗒、嗒、嗒’地响起了机枪声。这桥修在一条旱河上,桥上有个碉堡,子弹就是从这里打出来的。不拿下它,部队前进就要受到阻碍。敌人的机枪更加疯狂了,子弹不断地从我们耳边掠过。我和董存瑞在同志们的掩护下,一前一后,迅速向前跃进。快到碉堡跟前时,我狠狠地甩出了几个手榴弹,把碉堡前面的铁丝网炸个稀烂。董存瑞‘嗖’地一下穿了过去。敌人慌了,拼命向他射击。突然,我看见他的腿上鲜血直流。但他忍着伤痛,继续向碉堡冲去。我继续不断地扔出手榴弹。借着爆炸后的浓烟,董存瑞一下就跳到了旱河里,飞也似地冲到桥下。可是这桥有一人多高,两旁是光滑的石壁。炸药放在地上不顶事,放在高处又没地方搁,怎么办?真叫人着急!就在这时,我军总攻击的冲锋号响了,部队潮水般地冲上来。敌人碉堡里的六挺机枪一起向我军射来,部队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董存瑞大步跨到了桥中央,毅然地用一手托起炸药包,一手猛地拉响了导火索。顿时,桥下‘哧哧’地冒起了一股白烟。我正往他那儿跑,只听他大声喊道:‘卧倒!卧倒!你赶快趴下!’紧接着他又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话音未落,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团浓烟冲上天空。我的老班长董存瑞,用他的鲜血摧毁了这座顽固堡垒,用他那年轻的生命,为我军解放隆化开辟了胜利的道路,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壮丽凯歌。”
这是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写的文章《回忆董存瑞》。这篇文章刊登在1974年8月号的《北京少年》杂志上。笔者当时正上小学,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对董存瑞的最初认识,大多来自郅顺义的宣讲。在我们的记忆中,董存瑞——郅顺义,郅顺义——董存瑞,这两个名字是分不开的。2年后,“四人帮”被粉碎,“文革”前生产的故事片陆续恢复上映。笔者在北京大华电影院观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5年的故事片《董存瑞》。片中,董存瑞的亲密战友不叫郅顺义,而叫郅振标。郅振标是根据郅顺义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创造出来的。电影中没有用郅顺义的真实名字,据说主要原因是活着的人不能用真名。《董存瑞》是一部传记影片,影片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节和郅顺义回忆的内容基本一致:
高悬的桥堡,笔直的壕墙,桥堡内两架机枪吐着火舌。董存瑞在爆炸中挟着炸药包勇猛矫健地奔进壕沟。董存瑞在桥下,两边是笔直的沟墙。董存瑞将炸药放在墙上掉下。董存瑞以枪柄砸着壕墙。枪柄不断地砸着,少许破石下落,突然响起冲锋号角。我军前进受阻,死伤倒地。赵营长焦急地在打电话:“赶快调苔山炮火支援,赶快调苔山炮火支援。”董存瑞锁着双眉,猛的看了一下抱在怀里的炸药,毅然地用手托起炸药包,举到桥顶拉开导火索。导火线在董存瑞面前燃过。董存瑞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巨大撼天动地的爆炸,桥堡飞向天空。郅振标一跃而起,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战友们冲向前去,高呼:“前进!”
——摘自《董存瑞》电影分镜头记录本
力求真实感的剧本
电影《董存瑞》恢复上映时,电影院依然坐满了观众。看到董存瑞牺牲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电影放映完了,观众都没有马上离开座位,依然沉浸在剧情中。我听见身边的一位中年观众小声说,他当年看过电影《董存瑞》的首映式,地点也是在大华电影院。后来我查阅史料,这位观众记得没错,电影《董存瑞》的全国首映式是在北京大华电影院举行,时间是1956年3月。导演郭维、演员张良(饰演董存瑞)、杨启天(饰演郅振标)、张莹(饰演赵连长)、王寅申(饰演牛玉河)、张辉(饰演指导员)参加了首映式。首映式上放映了电影《董存瑞》,这也是演员们第一次看全片。演员张良回忆:“电影院的灯亮了,我们仍沉浸在难忘的回味中,直到观众像潮水般向我们拥来,我们才猛醒。我看见人人的眼角都挂着泪水,还有些女孩子仍在流泪,他们呼喊着:‘四虎子’,‘董存瑞’,许多人站在椅子上伸着手呼喊着,只见另几位演员也被围成一圈又一圈,人们在他们身边喊着‘连长’‘牛玉河’‘郅振标’。就在这时,我看不见身边的郭维导演,人们不认识他这位幕后英雄,竟把他挤过来又挤过去,不知几时他竟被挤出了人群之外,待我想找他时,他已踪影皆无。”
《董存瑞》是新中国传记影片的巅峰之作,导演郭维功不可没。功不可没的还有影片的三位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电影《董存瑞》的成功,首先在于电影剧本《董存瑞》在塑造人物上的卓越成就。三位编剧都来自部队,但他们谁也没有和董存瑞一起生活过,连面也没有见过,也没有参加过隆化战斗。1952年春天,他们接受创作任务后,深入到董存瑞的家乡、部队,走访了成百的人。在访问中,他们也注意观察董存瑞的战友们,和董存瑞的指导员郭成华和战友郅顺义成为挚友。大量生动丰富的材料,对于编写一个电影剧本,可以说是绰绰有余。接下来就是从何处下手。编剧之一的丁洪说:“经过研究,我们确定:必须根据董存瑞同志的实际材料和具体情况出发,力求真实朴素,绝不过分渲染、臆造英雄形象。选取那些能够深刻表现董存瑞的思想、性格而又是我们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所经历过或体验过的材料,否则,哪怕是很惊奇动人,也坚决舍弃。”(丁洪:《我们是怎样创作<董存瑞>电影剧本的?》,原载于《大众电影》1956年第5期)《董存瑞》的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剧本中的董存瑞,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天生的英雄,而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真正的战士。剧本通过若干个生活片断,真实展现了董存瑞的成长过程:
连部内,赵连长问董存瑞:“这次战斗你打了几发子弹!几发?”
董存瑞:“九发。”
赵连长:“大声点!”
董存瑞:“九发!”
赵连长:“啊哈!九发,打死几个鬼子?缴获了几条枪啊?”
董存瑞:“报告连长,我错了,首长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赵连长:“那你说怎么办哪?嗬!痛快呀,放啊,放啊,你可倒给我来个麻利,你以为咱们这是老百姓扛火枪打兔子,打不着拉倒还闹个过瘾,这是革命战争。”
董存瑞:“报告连长,我是一个心眼的想打鬼子。”
赵连长:“那你怎么不多长几个心眼?你是个革命战士,子弹出膛要消灭敌人,嗯,还不服气哪。”
董存瑞:“我还有什么不服气的。”
指导员:“好了,别哭了,别哭了,在战场上要是不瞄准敌人射击,那敌人就要瞄准你呀,再说,咱们的子弹来得不易呀!”
赵连长:“处分了你,你就是个好战士了?嗯,就会哭天抹泪的样儿。”
——摘自《董存瑞》电影分镜头记录本
董存瑞的那股“劲儿”
《董存瑞》在塑造人物上的较大突破,还表现在创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董存瑞鲜明的个性。创作者在刻画董存瑞的个性时,抓住了三点:一是“缠”劲儿,二是“犟”劲儿,三是“机灵”劲儿。剧本开头“要求参军”这场戏生动揭示了董存瑞身上的性格特点:
董存瑞在村街上向赵连长边走边问。
董存瑞:“连长,你应当再考虑考虑啊!可你怎么能一眼就看透我当不了八路哪?啊?别笑啊!连长?咱们说真格的。你看我个头小是不是?这不要紧哪!到了队伍上在您的领导下,小米饭一吃,还能窜一气哪!”
赵连长:“别蘑菇了,这我说不行就不行!
董存瑞:“嗬!你也太有点……”
赵连长“主观是不是?”
董存瑞:“不了解,不敢批评,可你就不行灵活点?可我给你当个勤务兵总行吧!给你当小鬼,嗳!先不发枪也干,你说呀,点个头!”
赵连长:“嗳!我说你这小家伙叫什么?”
董存瑞:“报告,董存瑞,小名四虎子,我不是早就跟你说了吗?”
赵连长:“我说四虎子!我不是也早就跟你说过吗!不行啊,说破了嘴也没有用啊!”
董存瑞:“你要不要吧!现在是一言为定。”
赵连长:“好,一言为定!再长两年再说。”
董存瑞:“再长两年?再长两年日本鬼子早完蛋了,我参军就白吃饭了!”
赵连长:“可你现在参军还不是白吃饭哪?”
董存瑞:“干什么?要不要拉倒,用不着寒碜人,告诉你吧!八路军有的是,你们这个连哪就是用八抬大轿请我,我都不来了。郅振标,走,不跟他求爷爷告奶奶的。”
赵连长:刺儿头,这小家伙!
——摘自《董存瑞》电影分镜头记录本
董存瑞这种执拗、倔强的性格贯穿剧本。在党的教育下,董存瑞心里的那股劲儿升华为革命劲儿,懂得了这股革命劲儿叫为人民服务,懂得了人要是没有了这股劲儿,活着没有作为,死了没有价值,白来一世。在攻打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托起炸药包,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这个壮举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剧本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地展示了人物成长的轨迹。
丁洪、赵寰、董晓华三人合写的《董存瑞》,把新中国电影文学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为电影《董存瑞》的拍摄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导演郭维按照电影文学本的时间顺序拍摄影片,从“要求参军”、“王平牺牲”、“子弹问题”、“救火”、“请战”直至“舍身炸碉堡”,这样的拍摄顺序也帮助演员张良从刚开始的不自信,到逐渐理解和把握住了角色,成功塑造了董存瑞的光辉形象。
故事片《董存瑞》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相当成功的作品,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文化部1949-1955年故事片的评奖中,《董存瑞》获得优秀影片一等奖、优秀剧本文学奖、演员一等奖。(杨庆华)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