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 艺术奖项为哪般
参展和获奖,艺术圈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中这两项已经成为不容错过的重要因素,从全国美展到各类机构组织的种种艺术奖项,有的奖项曾给与一批艺术家走入更高平台的机会,其中也不乏一些作品不错的艺术家;而不少奖项多半也成为了某些资本的寻租方向,不论是政商通力合作下的名利双收,还是艺术机构单方面的作品获取渠道,总体来说参与者和举办者都抱着通过一个艺术评奖活动获取利益的心态,来达成一种资本分配的共识,这或许才是一些艺术奖项的最终目的。
容易被利用的艺术圈
也许生活工作在艺术圈子里的人都看不惯艺术圈里的尔虞我诈,但若是碰上商人利欲熏心的那种激进求利的状态,想来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批评家斗不过是他们的工具罢了。今年曾有某城市国际美术展,并就此设立奖项以吸引艺术家的参与,并邀请了某位策展人进行展览的整体工作,号称几十亿的整体项目投入实际又有多少呢?资金庞大的口号也成为欺骗艺术家和民众的方式,最终活动以发些奖金草草收场,殊不知这奖金的背后是艺术家作品在参展后长时间未能被归还,而策展人也因此背上一个欺骗艺术家的坏名头,好在艺术家此次也逐渐看清了商人的嘴脸,没将怨气撒在策展人的身上。
艺术奖项该不该将奖金同时作为获奖作品的购买费用呢?这似乎也在当代艺术圈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奖金不是用来奖励给获奖的人,而是获奖者同时需要将获奖作品因这同一笔钱卖给主办方。圈内不乏此种现象,更有甚者艺术家不答应便扣押获奖作品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这至少不难得出一个信息,可能奖项的评选上还是比较公正的,只是“分赃”方式没谈妥罢了。在中国,各行各业都不缺乏走开发自己的特色路线的精神,似乎这种奖金又当画款的评奖模式已然成为一种业界认可的存在。这种模式深层的问题是主办方到底以何种模式来维持这个奖项的存在,与其说是热心艺术的发展和秩序,不如说是来艺术圈洗一波钱更合适。许多奖项的背后,都是老板自掏腰包,最多也就找点赞助商提供些物料和广告,维持模式往往靠着私人希望从艺术圈赚笔钱的欲望而出资所持续下去,这样的奖项注定是不健康的,也难以维持长久。当然并不能否认当下存在这种现状,而是需要被改善,没有一个混乱的过程也得不来需要的秩序。这种问题的根本其实是艺术圈各类机构的分工不明,各个不机构都在艺术圈赚钱,并且对自己的目标业务模糊,能赚钱的就迎头往上了。恰当的模式下,主办方应该是奖项评定的中立机构,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不可忽视的,主办方更多应该作为一个商业上的中介人,背后有着基本的资金获取渠道来维持组委会的长期运作,奖项的颁发与作品的购买没有绝对的关系,脱离这一利益链条或许是奖项能够公正、公平进行的一个重要存在。获奖艺术家的作品被机构收藏和购买或许是其双方的事,也可以是奖项主办方作为中介形式的行为,但一旦形成强硬的利益挂钩,那么奖项必然难以使人信服。
是权力榜还是影响力榜?
艺术一旦进入商业很难避免攀附资本行为的存在,大资本的寻租的也让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资本所能更方便获利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上,正因如此艺术圈难免进入一个成名艺术家的死循环。不知几时“权利”成了一个褒义词,整个社会对权利趋之若鹜,与此同时资本也是追逐的对象。权钱的背后不一定诞生不公正,但这却是灰色成分的培养皿,艺术圈也跟上这一步伐,那么艺术本身对社会的作用至少失掉了一大半,尽管艺术本身或许并非一定要对于社会产生任何意义。
艺术奖项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艺术未来的发展状况,为发掘更多青年艺术家而进行的,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给个权力榜、影响力大奖也不过是娱乐圈造明星的方式,中国当下的艺术圈其实不太需要明星,反而需要更多的平民化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他们有着独立和独特的创作状态和更为年轻态的艺术作品。而给已然资本绑定、售价不凡的艺术家评奖也不过是如了那些背后机构的意罢了。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奖项似乎成为了艺术家作品增值的一种相互印证的合作存在,奖项本身也成为了资本绑架的对象。而不因评奖得出的艺术家作品是否卖得好而对一个奖项的公正、公平性作出评判更是社会需要有的基本立场,如果整个社会都朝着能赚钱的艺术方向走,那么赚钱的方式还有更多,又何必来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