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作品价格能否标准化衡量
艺术品市场是否能大规模引进金融手段?
自2009年国内首款艺术品信托发行后,开始了艺术品金融化的探索之路,随后华夏典当、广东衡益等推出艺术品质押服务,文交所的建立、艺术品份额化横空出世。再到近两年,艺术众筹概念诞生,“艺术银行”开启等等,尽管很多人都担心这个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不稳定,但国内在艺术品领域探索金融化的可能性已越发广泛。《艺术市场》艺术家广东创作基地总经理陈鸿表示,因为目前国内针对艺术品交易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形成完善框架,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艺术品市场不适合大规模引进金融手段,只能探水式地一步步来。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 份额化
艺术品证券化是否合适? 艺术品股票是否合法?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即是将估值后的文化艺术品进行等额拆分,每份额1元,拆分后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上市交易。
2010年11月22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天津举办交易启动仪式,这是中国进行的首次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的尝试。艺术品份额化模式诞生后,投资者似乎看到了投资的新希望,蜂拥而入,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出现空前火爆景象,但同时,问题也频频出现。
2011年1月12日,面向社会公开申购的津派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作为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艺术品,经文化部评估委员会专家评估,估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被分为600万份和500万份的份额,即每份1元,投资者可申购1000份。据统计,两幅画作份额申购资金总量超过2000万元,中签率均超过40%。在短短两个月内,它们的交易价均已上涨至17元左右,净投资回报率接近17倍。
而连续涨停三天之后,文交所发布公告称此现象属于异常波动,两个上市艺术品被临时停牌。随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疯狂发展,文交所交易乱象频生,业界和学界对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质疑之声顿起。艺术品证券化是否合适,艺术品股票是否合法都引发极大争议。随后,相关整顿文件先后下发,艺术品份额化模式宣告失败。
陈鸿认为,份额化的模式值得探讨,但关键在于购买的对象,所上市艺术品应在艺术史上有所定论,而在世画家,则无论多么出名,其作品价值都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如此作品难以定价。
2 艺术众筹
是新兴商业模式还是 “非法集资”?
艺术众筹是近年最热门的金融化探索手段之一,但无法否认,其即便已经流行一年有余,但始终还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实施并成功的案例少而又少。而且更多的人谈及艺术众筹,会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法律名词:非法集资。
一位法律界人士谈到众筹背后的法律风险时认为,现在的众筹模式确实具备了一些定义为非法集资的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众筹行为属于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直接套用传统的行为规范会把一些新兴事物管死,不利于鼓励互联网和金融创新,所以现在在立法和执法方面,还处于观望和研究阶段,如果众筹的行为不是集了钱跑了,酿成群体性事件,还是有生存发展空间;而如果明码标价以高回报为诱饵引诱资金流向,那就比较危险。
3 艺术信托基金
艺术品能否在短时间内有固定升值?
2009年6月18日,国内首款艺术品信托出自国投信托,自此开辟艺术品金融信托通道。
2011年、2012年是中国艺术品信托的巅峰期,先后共有18家机构发行了45款艺术品信托,比2010年增加35款,增长幅度达350%。累计发行规模超55亿元,而2010年度发行规模仅为75750万元,同比增长626.17%,且普遍收益率高达10%至12%,投资者一度趋之若鹜。
然而,三年期是国内艺术品信托基金的基本特点。近期,据媒体报道,一款名为“中信墨韵1号艺术品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波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