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收藏

艺术品金融化亟需良好价格评估体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4年11月26日,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在香港佳士得以三亿一千万港元落槌,刷新成化鸡缸杯创下的中国工艺品全球拍卖纪录。(大公报供图)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335.3cm×213.4cm   2011年6月,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在北京保利以3.5亿元落槌,成为当时拍卖史上第二高价的古代书画作品。

  随着拍卖天价作品的频频出现,拍卖市场的交易总额节节攀升,庞大的市场容量开始吸引不少金融机构觊觎的目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估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是2万多亿元。但对于如何实现其金融化,不少专家表现出担忧,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力认为,目前还没有让艺术品与金融结合成功的条件,而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则认为艺术品有效的价格评估是艺术金融破冰前行的首要条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背景:

  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需求约2万亿元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交易额猛增,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2013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稳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当年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为474亿欧元)。在此形势下,艺术金融也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不包括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融资、艺术品证券化,仅艺术基金一项就达到了50多亿元的发行规模。

  欧洲艺术基金会日前出版的《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4》称,艺术品基金在过去的五年中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顶峰时,据不完全统计有70多家艺术品基金,总共管理约15亿欧元的资产。

  西沐表示,“据我们预估,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效的潜在需求大约为2万亿元,而我们释放出的仅为4000亿元,还有1.6万亿元的有效潜在需求在沉睡。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现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现状:

  艺术和金融结合,大获成功者极其少

  从统计的交易数字以及潜在的市场需求来看,艺术品金融的发展潜力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国内在艺术品金融化的探索上,却并不像数字那么乐观。《艺术市场》艺术家广东省创作基地总经理陈鸿认为,虽然艺术品金融是大趋势,但在中国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框架可以约束艺术品交易。

  孔达达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艺术金融发展的初期,由金融机构发起和操盘的大量艺术基金因未取得预期收益而草草收场。另一种艺术金融形式的全新探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