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收藏

古玩鉴定缘何顽疾难除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古玩鉴定缘何顽疾难除

  “这是一个老物件,是典型的明代宣德釉里红梅瓶”,专家上手打量一番给出结论。这种情景不只出现在古玩市场,也时常出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收藏类节目中。独具慧眼的鉴定专家,从来都备受行业推崇。然而,近年来一些负面事件的频发,尤其是一些鉴定机构的骗术曝光让原本笼罩在“鉴定”二字上的光环黯然失色,但在全社会的“讨檄”声中,这一乱象却没有太大改观。鉴定机构和专家的公信力缺失,成为困扰收藏界的“顽疾”,这甚至已成为古玩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水有多深

  近年来,古玩圈的多起争议都与鉴定有关。比如王刚砸宝案引发的口水战,“明永乐青花热水瓶”的收藏闹剧,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的鉴定纠纷等。其实,古玩造假的行当古已有之,但从造假、鉴定到产销这么庞大的产业链条还得当属当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表示,“收藏圈的水并不深,只是浑”。收藏圈的这种浑,投机商自然脱不了干系,甚至一些鉴定专家也参与其中,使得收藏市场不再平静。

  之所以会有人花大价钱去做鉴定,不外乎这几种原因,或为期待高价出手,或为抵押贷款,或为“雅贿”做幌。可以说,赝品或普品要想卖得高价,就必须“镀金”,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家鉴定。有了专家的鉴定证书,这些来路不正的赝品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收藏界的传奇。如果说,专家因为眼力不济导致鉴定失误情有可原,但一些所谓的“专家”到处赶场走穴,关注的只是那不菲的鉴定费,甚至连实物都不曾见过,更别提上手鉴定。一些公职专家对市场的过度参与,更是不断透支着公职机构的信誉。

  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宋建文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赝品的大量出现打击了市场的投资热情,但造成市场混乱的关键因素是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无序进入古玩市场,引发了社会对古玩业的盲目热情。同时,一些鉴定专家跨界鉴定也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另外,一些专家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参与或配合拍卖行做局。

  其实,在这个逐利的时代,很难要求专家都能独善其身。所以买家应该更多关注作品本身,而非过分依赖鉴定证书。一些鉴定证书并无意义,鉴定语写得模棱两可,顾左右而言他。比如北京商报记者曾经看到一幅吴昌硕款作品的鉴定证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