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物修缮保护宜早打开融资大门
9
总策划:刘红兵 刘海陵
总指挥:孙爱群
策划执行:陈春凝 刘云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彰显广州文化名城,是贯穿今年广州两会的话题,由此延伸而来的打造文化名片、保护历史街区、活化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议题,均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无论是打造还是保护,是传承还是发展,都离不开“钱”字。
据悉,2014年起,连续五年,由市政府财政划拨的6000万元/每年资金已经逐步到位,而2015年该专项资金额度也已被全部安排完毕。同时,广州市规划部门也正启动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专项资金申报。然而,却有政协委员反映,政府专项资金的申报手续非常繁复;而民间也有声音:资金始终流通在“国”字单位,“私”字建筑所承担的成本,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民间
叹息
“活化”单靠热情走不下去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到底是自上而下的工作,还是自下而上的工作?至今没有定论。但很明显,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的广州,目前,政府保护依旧是主导。当然,有民间声音认为,政府主导还应该逐步接纳私人力量和更多社会专业项目,因为,最终的保护还是得靠每一位市民。
广东历史乡村保护和发展协会副会长梁志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觉醒”比较早的个人代表。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因早期在番禺沙湾参与旅游开发调研,摸查到一些没被政府挂牌的历史建筑,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年青一代,对活化历史建筑有着自己见解的他萌生了“盘下来,自己修缮保护”的想法。于是,2013年底,他以500元/每月的租金,向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租下沙湾光裕路7号的民宅。其时,该被专家认定为清代建筑的民宅,已经是c级危房,即必须修缮后才能继续入住。
怀着一腔热情的梁志毅找到另一群同道中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