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点滴:穹顶之下的画坛
作者:吴限
来源:银座拍卖
随着柴静雾霾报告的播放起始,《穹顶之下》宛如一杯倾入滚油中冰水,在社会之中引发了爆裂的探讨与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忧虑。“雾霾”成为了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而似乎这个词语,也逐渐在转化为压抑与绝望的代名词。“断子绝孙”总能引起国人足够的关注,中国作为农耕文明的历史已经不止千年之久,手工技能与生产经验都以父子家庭为纽带而世世相传。千年来的传授方式形成了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因而柴静以女儿出生即病为引,让人们为下一代的安全而对于“雾霾”产生出强烈的恐惧而迫切的希望改变这种生活现状。
相信在北京地区工作人群都有感触,每当阴霾天气一到,心情都会相当压抑,不清楚这里是否属于你日后应该生活的区域,或是这次阴霾持续多久?这种现象是否有所改变,如果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如何?而自己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这样种种迷茫无助,压抑沉闷的胡思乱想,像极了一个时代,即为1966年后的十年中国,不用阴天,那时的人们也有这样的困惑。
毛泽东时代照片“十年阴霾”是作为后世对于文革时期的特定代称。对于这个特殊雾霾笼罩的年代,官方自是讳莫如深,而民间流言更是众说纷纭,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犹如看山走马,大体清晰而细部模糊。近年来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一片,采用特殊的叙事手法,以陆焉识夫妇相顾不识的表现,来体现那个现今社会对于文革记忆的选择性遗忘。
毛泽东时代老照片没人知道那个时期有多少人群遭到了影响,有心得学者查阅了当年的社会人口普查,发现有几年中的人口数据居然处于负增长阶段。你没有听错,在中国,人口居然能够负增长。而且是在那个宣传“英雄母亲多生孩子”的时期居然得到了负增长,可见迫害人数之众。
而与那个时期的遭到迫害人群相比,“革命”之中毁灭掉的书籍,古董,字画,器材等艺术、文化制品更是多如牛毛。这种太平天国般的做派,使得文艺届的人群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钱松岩先生七十年代末期有常常于作品上钤盖白文“换新天”的印章以示天下初晴。而陆俨少先生即使是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总是每隔篇就要“感谢政府”一番,时过二十余年,风声鹤唳似乎犹在耳畔,“文革”对于画家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期间而对于画家作品的种种批斗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你不笑?这理由太过无厘头,你笑?有人却因而这个笑话似理由家破人亡:
关山月作品最简单的批判,是从图像中曲解画意,如关山月作品因中有梅枝向下构图而被诬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倒梅)”而被批斗,下放“干校”,不准作画。
黄永玉作品再如黄永玉的猫头鹰被批判为,映射毛主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他们这么理解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