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回暖 流动性优势仍受关注
去年9月,银监会紧急叫停以揽存为目的的超短期产品,至2011年底暂不发行一个月以内的单期型理财产品。但是,就在“限令”将要迎来周年之时,随着基金、信托产品相继加入短期理财行列,也趋向短期。尽管收益相比以往普遍降低,但因其具备流动性优势,仍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市场出现回暖现象。
现象
短期理财产品又唱重头戏
“如果有闲置资金,可以考虑购买超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比活期存款或通知存款更划算。”近几日,记者走访南昌市内多家时,理财师们大都这样介绍。
记者注意到,近期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短期产品又唱起了重头戏,比如某银行27日在售的5款产品中,有2款为无固定期限产品,一款则为“最短可持有7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各银行共发行16659款理财产品,其中1个月以内(31天)及投资期限可以在1个月以内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共912款。而这些短期产品中,不乏3~31天不等的超短期产品,以滚动型为主。
收益降低仍被投资者看好
目前,投资者想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甚至是一周左右的超短期产品,显得较为容易。不过,受今年两次降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些产品的收益也普遍降低。
记者在某银行看到,35天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6%;而超短期的7天滚动型产品若认购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认购100~300万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3%。无固定期限产品中,1~29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30~59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8%,不过投资门槛为10万元。
“今年以来,高收益产品发行占比逐月减少。”某银行理财师小李告诉记者,相比去年同期,同期限短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下降了1个百分点左右。“不过,投资者购买的热情却高于去年同期。”他说,上周就有3位客户购买了7天期的产品,而且份额还不小。
说法
银行滚动发行消除揽储嫌疑
早在2011年9月,为了防止银行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进行月末、季末揽储,银监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商业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银行不得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规范管理。
“其实这些产品之所以没被叫停,是因为银行以滚动续期等打擦边球的方式在发行。”业内人士介绍说,随着基金、信托产品相继加入短期理财行列,银行也开始加快步伐抢占市场份额。
短期理财产品相对更划算
“实际上,银行客户对于管理短期内闲散资金的产品有旺盛的需求,这也是银行发行这类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位理财师分析说,短期及超短期产品除了流动性方面极具优势之外,因滚动发行,能够节约投资者的资金闲置成本,综合来看收益并不低,所以独具吸引力。
这位理财师算了一笔账,以1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如果35天期限收益率达到3.6%,到期后可获得收益345.2元;如果购买超短期滚动型产品,同样是35天,按年化收益率2.8%计算,到期后获得收益268.5元。而这笔钱若是存进银行,35天活期的利息为33.6元,7天通知存款为129.5元。相比较而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更为划算。
饶丹、记者黄培红/文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