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收藏

好的理财顾问还要等15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理财顾问有多少含金量?这是近期在本刊编辑部会议上引起争议的一个话题。

  引发争议的由头是郎咸平最近在电视节目中猛烈抨击保险销售人员,也就是常说的理财顾问,郎咸平称保险销售不合格,而且是传销。理财专家刘彦斌随即在微博上为保险业正名,同时转发了“郎咸平这个每天坑蒙拐骗嘴上跑火车的,最水的经济学家”的微博,打响了“刘郎保险之争”。

  其实,在本刊上一期杂志中,刘彦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直言,理财顾问这个行业虽然已经有了十年的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他所想象的成熟度,在他看来,即使是2005年第一批被他们培养出来拿到资格认证的理财师,也很难靠几年的市场经验成为资深的理财顾问,国外的理财顾问往往都在45岁以上(国内的理财顾问多数在30岁上下)。

  可见成为优秀的理财顾问并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些仅经过个把月甚至几天保险培训就上岗的保险理财顾问呢?

  一个不合格理财顾问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大于三个优秀理财顾问带来的正面影响。再加上投资者被个别理财顾问欺骗的事情被媒体一次次地放大,理财顾问这个行业在许多人心中的形象,很难是美好的。

  应该说目前最优秀的理财顾问主要集中在私人银行以及一些私募、公募基金中(当然不仅限于此),他们由于要面对最高端的客户,本身素质的要求很高,接触面也远比普通的理财顾问要广,他们往往有很多个理财方面的证书,服务过著名的客户,有着全球的视野甚至华尔街的工作经验,为人处世上也十分得体。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接触到他们并不容易。当然对于小资金量的理财者,“杀鸡”也用不着“牛刀”。

  不过,即使是这部分最高端的理财顾问,也难逃贩卖产品之嫌,甚至有些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已经出现萎缩。毕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就那么多,全球投资还有限制,在私人银行部门能享受到的服务和产品,和银行的个人金融部门不会相差太大,甚至可能还没有个别银行营业部的服务来得灵活。

  除去理财顾问的最高端,在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理财顾问中,《钱经》通过采访以及读者的反馈,也已经感到水平层次分化的明显。营业厅里、大商场门口,那些年龄20刚出头的理财顾问,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利弊说清楚就已经不容易,要从他们那里得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案,基本上就得看运气。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理财顾问开始通过各种培训以及自学,掌握大量的专业服务技能。譬如和我们杂志合作推出理财师大赛的一家银行,在把考题分发给理财顾问之后收到的答案,就有不少答卷超出之前的预期:他们一方面有着开阔的视野,懂得关于钱的人情世故以及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精通各种复杂的计算,能够把许多感性的认识通过数字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在一开始提到的编辑部会议上,经过编辑记者们的唇枪舌剑后,渐渐梳理出一个脉络:理财顾问的实力,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他是否经历过系统的培训,毕竟现在大学里还没有理财顾问这个专业,多数要靠社会上和单位组织的培训;另一方面就看理财师自己花了多少心思去研究。同时,严峻的现实是:系统培训的费用动辄数万元,自己去研究要花费颇多心力,而且理财环境不断变化、产品不断更新,这个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基于这一点,我们着实理解到国外多是45岁以上理财师的含义——好的理财师就像好的医生,是需要时间磨炼的。

  理财者不可能穿越到15年后去咨询成熟的理财师,在目前理财顾问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下,《钱经》希望为理财者担当一个第三方服务的角色,填补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空隙,恰如本期的封面文章《无论牛熊 稳赚6%》。

  本期的封面文章着力点是介绍绝大多数理财者都看得懂、学得会、搞得清楚的方法,其间又穿插了理财的若干核心规律,同时我们尽力把专业的内容用通俗、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成为你纸面上的理财顾问。

  稍微值得骄傲一下的是,《钱经》的绝大部分编辑和记者都已经参加了专业的理财师资格培训,希望这样可以补足理财顾问行业的部分缺憾,也可以为读者提供出更优质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