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收藏

60后70后80后理财故事:储蓄所交易所售楼处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60后理财

  那些只有存款和国库券的日子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新闻,说有人在1985年存了100元,22年后取出来,利息只有80多元。因为只有最初若干年是定期,但之后转成活期,利息就更低了,”李先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看了以后觉得很亲切,那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储蓄办法、理财办法。”

  李先生是1960年生人,1984年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一家化工厂的橡胶车间任实习技术员,他很清楚记得自己第一年的月薪是28元。

  每个月只有28元,在现在的年轻人的眼中几乎无法想象,而事实上李先生过得还挺有滋味,“第一年确实每个月剩不下什么钱,除了一日三餐在厂里吃,住厂里的单身宿舍之外,年轻人总要看看电影,和以前的同学聚聚,下下小馆子。后来,我开始谈恋爱,对象是我们车间里的一位与我同龄的二级工,她当时的月薪是34元,我还挺羡慕的。”李先生说。

  “谈了一年多恋爱,就开始商量结婚的事情,那时候我们约好,每月一个人存10元,两个人就是20元,存的是定期,每月的利息是6厘6毫。这样两年下来存了200多元,我们就用这钱在我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和一个简易厨房。后来,我们双方的父母又各给了200元,这样才把婚事办下来。有一堂新家具、一辆自行车,还给我爱人买了一块17钻的上海手表。” 李先生说。

  “国库券大概是我们在1990年以前买的唯一一种理财产品吧,其实也不是我们主动买的,那时候是国家分配任务,单位做了一点动员工作,但大家积极性不高,最后是摊派的。当时如果主动认购,还作为一种‘积极表现’呢,”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这种债券,而我们这一代当时对于‘金融产品’几乎是毫无概念,所以单位基本是采用直接从工资里面扣的办法,有些人还有些情绪,因为利率低、兑付时间长。”

  李先生还告诉记者,他至今还保存了一张1985年发行的面值10元的国库券,期限是5年,年息是9%,图案是“民航飞机”。“2000年前后,我还见有人在集邮市场收这些国库券,当收藏品,我问了一下,说这张给150元收,我想留个纪念吧,就保存了下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