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理财故事:储蓄所交易所售楼处
70后理财
证券公司的老客户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的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上海人曲先生就是中国最早买股票的人之一,他出生于1970年。现在,他的身份是北京某个南方家具企业的批发商,同时也曾是职业股票炒家。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从20岁就开始炒股票了,但的确是真的。准确地说,当时不是‘炒’股票,只能叫买股票。”曲先生告诉记者,“我16岁初中毕业,成绩不好,就出来跟着我爸做事了。当时在温州有亲戚,我们就做小商品批发,从温州趸货到上海,因此手里有些活钱。 “1987年的时候,有人问我爸愿不愿意买些‘电真空’的股票,100元的面额,121元可以买,每年可以去静安证券业务部领取些股息,我记得当时是买了20张。”曲先生说。
“后来领股息这事就由我替我爸跑了,直到两年后,我一次偶然经过西康路的股票交易所,看到人很多,我在那里停了一会儿,就有人上来问‘有电真空卖哦?’我一打听,他愿意出190元一张收购,我在那里呆了5天,最后以1张350元的价格卖掉20张电真空,一共是7000元。后来,我听说最高到过1200元一张,不过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曲先生告诉记者。
从此,曲先生加入了职业股票炒家的行列,他经历过中国股市一轮轮的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在2007年,他曾最高拥有2000多万元的身价,他当时果断地平了仓,在北京、上海和威海一共买了8套房子。
“其实,过去的炒股对我来说是职业,现在炒股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理财’,我的个人理解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一个人最好还是有一个主业,然后适当地放一部分钱到股市里。因为炒股需要知识、需要经历,也需要投入,但最好不要沉迷,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还有,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一定的知识,最好还是不要选择炒股。”曲先生这样说。
保险公司的懒客户
现年34岁的朱先生是中关村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著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在2006年投身这家公司,按照公司的激励计划,他可以分3年购得600股限制性股票。8年后,朱先生的身价超过了300万元人民币。
不过,令他一度颇为苦恼的是,公司里虽然有一批和他一样小有身家的同事,但是这群搞技术的人却没啥经济头脑,“买股票、买基金,我都跟着买过。听讲座、听小道消息,可是最后多半是赔钱了事。我最后总结了一下,自己大概是没时间也没能力‘挣外财’,”朱先生说,“后来我接受了一个朋友的建议,通过买保险来理财,最核心的原因我是个懒人。”
朱先生买的第一种理财保险是新华人寿2005年发行的投资联结型保险,趸缴5万元。这次投保赶上了2006年到2008年的牛市,给朱先生带来了近3万元的现金收益。
“后来因为股市行情不好,我开始买固定收益的保险,年回报率在6%—8%之间,”朱先生告诉记者,“这种保险虽然收益比较低,但风险很低,比较适合我这种‘傻瓜型’的客户。”
进入2011年,朱先生还为自己上了商业的健康保险,这种由荷兰ING公司的北京分公司销售的重大疾病保险,每年的保费大概是1万多元,其保额是25万元,“要交20年,保障到88岁,我主要觉得这是一种社保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合同期若没有生病,会全额返还保额,当然,我主要考虑的是保障。”朱先生说。
私人银行的新客户
41岁的刘先生是北京亦庄开发区里一家现代印务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每年为他带来将近1000万元的利润。有了非常稳定的收入来源,善于经营的刘先生选择过许多投资方向,包括股票、期货、债券甚至艺术品投资。
“从2008年之后,我逐步开始退出股市和期货市场,因为觉得风险比较大。当时,我有业务联系的一家银行开办了私人银行业务,我就成了这家私行的第一批VIP客户,从那儿之后,我基本把主要的非经营性资金通过私行来打理。”刘先生告诉记者。
私人银行业务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业务,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瑞士银行业的发展史,当时,一批外出征战的贵族把家族产业交给自己信赖的商人和管家进行打理,于是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批银行家。
私人银行的业务主要是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针对在银行金融资产超过500万元8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开展。通过配属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私人银行会为客户提供低、中、高等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基金等各种投资组合。一般来说,一家私人银行自行研发加代理的理财产品会从一百多种到几百种不等。
“用私人银行理财的感觉主要是比较放心,投资顾问会严格地按照你选择的风险等级为你打造理财计划。从我个人来说,因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印务,所以我更希望的是银行提供稳妥的保值和适度的增值,从3年多的经历来看,基本是实现了这个计划的,”刘先生告诉记者,“私人银行的管家式服务,甚至会替你解决医院挂号、预订高尔夫球场、异地租车等服务,这会让你真正感觉到一种有保障的感觉。”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