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遇过的保险陷阱 电话上门双重轰炸
如果你从没接到过保险公司的销售电话,那你一定是没有手机!在这个保险电话满天飞的时代,一个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一次“感恩回馈”的理财答谢会、一份“天上掉馅饼”的免费保险…你有没有遭遇过这类电话、这些活动的“侵袭”?看似“幸运”的背后,你是否意识到,你正一步步掉入事先被设计好的保险销售陷阱。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已渐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原本为消费者提供保障的朝阳行业,却因为粗放式经营模式所导致的种种诱导、误导现象,而受到质疑。记者直击市场一线,探访保险市场那些不为人知的销售陷阱。 东方今报记者 李春晓
理财答谢会幌子
张大妈最近收到一份“高级客户理财答谢会邀请函”,几个字背后详细阐述的多重抽奖惊喜环节,更是引起了她的兴致。天上掉馅饼?她欣然前往。去了才知道,原来不是免费送惊喜。“是某保险公司的产品说明会,向我们推销保险呢,只有当场签单买保险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抽奖”。
张大妈遭遇的事例,并非个案。类似的理财答谢会邀请函,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召开的产品说明会,业内俗称“产说会”。产说会,顾名思义是指保险公司集中对客户讲解特定保险产品、宣传公司、传播保险理念的一种会务营销形式。尤其在春节前后,是保险公司召开产说会、争取“业绩开门红”的高峰期。 但在实际生活中,产说会却被一些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误用滥用,以赠礼、开奖等噱头吸引市民参加。保险营销员在产说会上更是夸大保险利益,忽悠市民现场签单。 一位保险监管人士说,产说会绝不是让未曾了解保险产品的人来听,更不是强拉那些没有保险意识,甚至抵触保险的人来听,而是对有潜在保险需求并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客户,做保险理念的进一步贯通,对产品从开发背景到保障功能和利益分析系统地讲解。 一段时间以来,保险公司举办产说会成为拉动个险销售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少寿险公司营销员“急功近利”,产说会往往伴随着对客户的误导。产说会也由此成为近几年来保险投诉的重灾区。投诉激增,引起了地方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视。 据了解,这两年来,不少地方保监局加强了对“非公司名义召开的产品说明会”的监管,明确提出不得采取欺骗方式组织客户参加产品说明会;不得以赠送高价值礼品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诱导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寿险公司应妥善管理及使用客户信息,避免对客户造成骚扰。
电话+上门双重“轰炸”
“喂,您好,我是××保险公司的保险顾问,我们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保险,是针对重大疾病的,我为您介绍一下吧……”相信这样的语言,您绝对不会陌生。在我们每天接听的陌生来电号码里,或许就有1~2个电话是来自保险公司。
保险电话销售的兴起给不少需要购买保险的市民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不少市民带来了困惑甚至骚扰。 在保监会新推出的《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中,对保险公司的电话销售呼出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对明确拒绝接受电话销售的客户,应录入禁止拨打名单,6个月内不得再次拨打”。
免费保险多猫儿腻
最近,吴先生接到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电话,称为感谢他对该公司的支持,向他免费赠送3个月的交通意外保险。尽管接受了这份免费保险,他心中仍然充满疑虑,“这种免费保险究竟靠不靠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去年以来,的确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赠送保险与客户建立联系,达到后续推销的目的。赠送的保险一般是短期意外险,保费较低,市场价格十几元或几十元。通常,保险公司会在赠送期满后再次拨打你的电话,这次的目的是向你再次推销保险,但不是免费赠送,而是要你掏钱。 为了保障消费者自身的权益,记者提醒消费者,以后接到类似赠送免费保险的电话时,一定要做到反复确认,确认是否会有保单递出,赠送的保险是否真实有效,明确自己享受的保障范围内容等。 今后再接到类似电话,应先通过来电显示功能,确定是否为保险公司统一热线。对于有些误导、不友好的话语,如有条件还可以采用录音电话或用其他方式录音,作为投诉和诉诸法律的证据。 同时,在电话中接受所谓的市场调查时,一定不要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因为,现在电话诈骗的案例也很多,如果有人打着免费赠送保险的旗号,却询问你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一定要谨慎小心。
谁动了消费者的隐私?
手机、座机、婚史、家庭地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何会被保险公司知晓,并三番五次骚扰?我们不禁质疑:究竟是谁出卖了我们的隐私?
记者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任何一个渠道都可能成为保险公司获取客户信息的源头。而且这些在客户看来十分隐私的一条个人信息,保险公司买来却只需花上“几毛钱”,甚至更低的只有“几分钱”。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客户登记个人信息,买电器要填写,买汽车要填写,甚至在买了一套化妆品、服装饰品后,服务员也会拿着一张个人信息卡要求客人填写,并美其名曰填写后即可成为会员,可享受会员折扣等。 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便不再是隐私,而为别人所掌握。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这些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就在某个渠道被“卖”了出去。 “我们一般从4S店、卖场、网站等渠道购买个人信息,通常好一点的渠道,一条信息五毛钱,差一点渠道买来的信息,一条只有几分钱。有本事的保险公司或者营销员,还能从人才市场、人事部门买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准确率高。”一位保险营销员私下告诉记者。 依据相关法律,企业有保密的义务,可以允许使用客户信息,但不能转让信息。如果泄露了客户的基本资料,如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属于侵犯客户的隐私权。 然而,由于国内目前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来界定侵犯隐私权的范畴,因此,目前还难以彻底杜绝这种泄露隐私的现象。 “在法律不完善的现状下,最重要的是,客户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资料。”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避免销售误导。
2013年,股市走势莫测,楼市雾里看花!通货膨胀加剧导致的货币贬值十分严重,2013年,我们手中的资产该如何保值增值?目前,白银是一种异常火爆的理财品种,投资回报率也异常高,投资者不妨考虑持有黄金和白银这样的硬通货。
填写手机号码,即可获取 "天津恒汇"最新最快的白银资讯及投资策略!本信息与朋友们完全免费共享,不收取任何费用,请大家放心领取!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