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能在北京养老 白领5年后资产100万计划
“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1000万元也未必能养老!”不久前,来自某高校知名教授有关养老成本的一席话,再次挑动了中产阶层的焦虑神经。
面对二十年后的养老问题,与其被动等待政府救济,不如未雨绸缪。而苦练理财本领则是他们盘活存量资金,实现养老自理(DIY)的突围之道,目标是赶在个人收入抛物线拐点之前,备足退休后的养老生活所需资金和理财技能。
⊙记者陈俊岭○编辑张亦文
“月光族”理财成长记
在首次正视“三十而立”后买房、养老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前,在北京某私企上班的王先生曾是一个十足的“月光族”。
没想过买房、不理会投资,但却对日常开支毫不吝啬,回想初入职场的前两年,王先生的生活可谓潇洒无忧,不能说月月花光,但两年下来他手里仅有一张三万出头的存折。不要去想买房、养老等大开支,就连租房年付也捉襟见肘。
王先生最早的理财意识缘于上一轮恶性通货膨胀。当时媒体上充斥着“跑赢CPI”、“丁磊养猪”等新鲜名词,出于对压箱钱贬值的担忧,王先生做出了这样几个决定:报名驾校、买台笔记本,剩下的钱定存。
回想当年的幼稚举动,如今已练就成“理财达人”的王先生下了一个定义:“朴素的理财观”,一种以大额消费来对抗通胀的无奈之举。“那会在北京学个车只需要280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5000元。”他回忆称。
现在看来,尽管王先生当初的理财意识十分保守,但也正是这种保守让他在此后的2008年股灾中幸免于难,而他身边不少同事当初十分激进的投资教训,也给他日后的投资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三年前,已是而立之年王先生步入婚姻殿堂,买房问题也正式提上全家理财日程。在错失2008年底绝佳买房时机后,去年年初,做足功课的王先生在房价连跌近一年后果断出手,赶在了新一轮房价起飞的前夜。
在充分用足公积金贷款后,仍握有部分现金的王先生做了个“五年计划”:一部分存五年定期;大部分用来投资。过去一年,前者定存5.61%,后者更实现20%年收益,主要是阶段性抄底股市和做短期理财,均高于公积金贷款利率。
“尽管一年下来盈利并不多,但个人从中收获的投资经验却不是拿钱来衡量的,理财是一种本领或技能,需要及早学习和锻炼。”谈及过去一年的进步,王先生称,若等到资金百万、千万时再去练习就亏不起了。
未雨绸缪“养老DIY”
多少钱养老才能高枕无忧?此前,曾有知名教授断言称,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1000万也未必能养老。近期,又有学者建议应延迟至65岁退休,而其原因则是目前养老金的捉襟见肘。
时至今日,养老问题正成为中产阶层普遍关心和焦虑的话题。面对二十年后的退休生活,他们不得不重新计量和早做规划。于是,他们一方面拼命赚钱,做足和提高增量资金,另一方面,还要苦练理财本领,盘活和增值存量资金。
据记者了解,在养老金缺口的现实困境下,当下中产阶层普遍设想和做法的“以房养老”,即至少拥有两套房,一套房自住,另一套房出租用来养老。这样当他们退休后丧失劳动能力后,仅靠租金也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去年春天,王先生在北京购买首套房后,曾动心在与北京一河之隔的河北固安购买一处二套房,但在其仔细考察后最终放弃,仅隔一年,当初他看好的楼盘均价从去年的4800元涨至目前的8000多元。
看着失之交臂的二套房房价翻番,王先生尽管略有遗憾,但也并不后悔。当初他曾将自己关在咖啡厅一天得出的结论是:一是当心地房产变现的风险;二是二套房利率上浮与投资收益不匹配。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想将自己所有的负债和资产押在房地产上,这也是投资理财的大忌。
作为其养老“DIY”计划的重要一环,去年夏天,王先生给自己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希望在五年后资产实现100万,主要来源于其职业收入和投资收益,而在投资方面,他的原则是资产配置多元化。
仅过一年,王先生的“五年计划”就已完成三分之一。过去一年中,他涉猎过的投资品种包括股市、贵金属、银行理财、国债逆回购等。值得一提的是,他避开了今年股市和贵金属最惨烈的下跌。
“市场上的各种声音混杂,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一套分析体系。”总结自己的投资心得,王先生称,大多数时间他都处于观望和等待状态,只有在大概率盈利机会到来前,他才会激进一些。
面对二十年之后的养老问题,身为中产阶层一员的王先生同样也表现出焦虑的一面,但路要一步一步去走。与其在抱怨中昏昏度过,不如现在起着手苦练理财本领,理财能力往往比拥有大笔资产更重要,因为后者更易于贬值,而前者可以受益一生。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