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老去” 生命周期投资有法
8月12日,周一。“香港仔”傅家俊上月在澳洲桌球公开赛过关斩将,决赛击败有主场之利的一哥罗伯逊,光宗耀祖之余,港人亦与有荣焉。这位初为人父的桌球高手,日前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及其前辈戴维斯(Steve Davis)。主持人问傅家俊,桌球手职业生涯一般止于何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只以戴维斯世界排名至今仍未跌出头50,曲线回应这个问题。
跟老毕年龄相若的读者,对戴维斯肯定不会陌生。在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年代,我才二十刚出头,若非傅家俊提及他,在下还以为戴维斯早已挂杆豹隐。
从1到50,毕竟是一条下坡路。然而,戴维斯以接近60之龄仍能位居前列,如何在接近或踏入退休之年,像戴维斯般活得精彩发光发热,不也很值得研究吗?
人生三段论
人的生命周期,不外乎生老病死。从投资角度出发,年龄已过累积财富和资产增值最佳时期的投资者,随着退休渐近,控制风险至为重要。按生命周期把风险承受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零开始,首重财富积聚;第二阶段从无到有,贵乎资产增值;第三阶段迎接退休,着眼持盈保泰。
投资者在生命周期第二阶段,风险承受能力应最高。
若说人于生命周期次阶段最能承受投资风险,那么人到中年也是生命周期支出到达顶点的时候。经济学家把这个与生命循环息息相关的消费形态,比作一个驼峰,隆起部分的最高点,即为消费顶峰,年轻时开支呈上升趋势,年老则反其道而行。消费一般在中年即四十来岁见顶,较25岁或65岁的消费水平,各自高出约25%。
骤听之下,这好像不说自明。收入水平和消费心态随年龄而变,生命周期于某个阶段达到顶峰,不是很自然吗?却其实,年轻时消费上升、年老反之这个“驼峰”形态,虽则放诸四海而皆准,但大家可知道,生命周期后半段哪些消费减少了?各位可能想当然地认为,长者在消闲娱乐等非必需消费项目上能省便省,而衣食起居等日常必需开支,即使较生命周期前半段下降,减幅亦不应像娱乐消闲般明显。
这种想法,能得到实证确认吗?答案是否定的。据普林斯顿学者Mark Aguiar 和芝大学者Erik Hurst 于2008 年联名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美国1980至2003年消费开支调查为基础,退休人士的消费模式跟想像大相径庭。
二人发现,食品、衣着和交通这三个看似必不可少的环节,退休后支出呈现立即下跌的势头。然而,扣除食品、衣着和交通,退休后消费不减反增;更有趣的是,消闲娱乐等“奢侈”项目,退休后消费较退休前上升5个百分点!
初看研究结果,老毕亦感违反常理,但停下来想一想,便觉此中颇有道理。以毕爸爸为例,退休多年,生活规律早已自成一格,早睡早起天天晨运之余,还烧得一手顶呱呱的好菜。老人家身壮力健,靠的是运动持之以恒;烧出来的菜式香味俱全,凭的乃日子有功。
锻炼体魄、亲自下厨,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一是时间二是心情。年龄处于消费“驼峰”之辈,有多少付得起亲自选购食材“炒两样”这样昂贵的机会成本?习惯以快餐度日,无非为了节省时间以应付繁忙的工作,天天进食“垃圾”的都市人,有多少能坐言起行,像毕爸爸那样风雨不改坚持晨运?他的儿子肯定就办不到。
Age gracefully!
以生命周期为概念的投资策略,在欧美早就大行其道,其中有“懒人基金”之称的目标日期基金,便立足于投资者预选退休日期,按生命循环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股债等资产在组合中的比例。香港强积金近年亦引入了此类产品,但收费高回报弱,大有改善空间。
长线投资者“懒”得起,但经济学家岂容躲懒?人口老化乃发达国共同面对的难题,针对退休人士消费模式的研究,绝大部分却建基于收入上的增减,于生活质素和人生不同阶段跟时间的“关系”,向来不闻不问。
经济学家可曾想过,age gracefully(优雅的老去),自古至今皆为人生的一大目标?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