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收藏

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的风险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六月远走,盛夏七月对于银行来说,理财市场似乎“中暑”,收益率全线下跌。而近期在售银行理财产品中,平安银行(行情,问诊)有一款产品,委托期95天的“平安财富-结构类(挂钩股票)资产管理类194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9%,高于同类型其他产品。

  不少投资者看到,蠢蠢欲动。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到期到底能拿多少?

  DM理财统计分析2014年1月1日至7月28日平安银行发行结构性产品相关数据,在这期间平安银行发行了68款“平安财富-结构类”系列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8.91%,而仅仅只公布12款到期实际收益率,均未到达预期收益率,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3.86%,预期与实际收益率差距高达5.05%。

  那是不是仅仅只是平安银行的这一系列的结构性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低,信息披露率低?

  DM理财统计分析同期招商银行(行情,问诊)发行结构性系列产品相关数据,发现出现同样的情况,在该期间招商银行共发行85款“焦点联动”系列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10.36%,才公布7款到期实际收益率,同样的皆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2%。

  这两个系列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均低于1月1日至7月28日银行理财市场5.36%的平均实际收益率水平。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率更低。

  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偏高在产品营销时较为有利,高收益往往较为容易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但是该类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会根据产品挂钩标的物的走势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收益率,而挂钩标的走势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几率偏低。因而结构性产品的风险性较高,需要投资者具备高风险的承受力。

  在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为了自保声誉,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要么完全不披露,要么选择性披露。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好的产品公开披露,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差的产品则不披露,这样导致投资者永远都无法全面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

  而银监会日前发布的“35号文”意在解决银行理财黑箱操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但就现实情况看,刚性兑付短时期内难以打破,信披透明度缺失的这一顽疾仍需要进一步根治。

  DM理财提醒,高收益率背后必然存在高风险,不要盲目跟风,投资者在投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前,需要充分了解其内在的风险,不要想当然地将其等同于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免做出误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