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网联彭志强:新经济不是要干掉传统产业 买房不如投资创投基金
在彭志强看来,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因对房地产的过渡依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窗口期,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帮助大家走出房地产下行的压力。
“新经济是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力资源为制高点,以资本化为放大的新型的知识经济,在这里土地、厂房,甚至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是知识、是、是思维方式。这些才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3月25日盛景网联创始人彭志强,在由盛景网联主办,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指导,控股、中关村发展集团等战略支持的“中关村国际创业节暨SJ-GIA盛景全球创新大2017”启动仪式上分享了上述观点。
在他看来,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因对房地产的过渡依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窗口期,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帮助大家走出房地产下行的压力。
双创已经不是时下的新兴词,彭志强认为,再谈双创,则需要回答存量和增量要如何更好的定义和定位的问题。
他认为所谓存量就是今天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它并不是一个刚刚新创的企业,不是大学生所创的企业,存量是今天的传统产业,不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我们要有一个判断,任何国家的经济总量至少在它达到了平稳期的时候,都是以存量为核心的。但如果我们忽略了存量,甚至让存量的这波人都没有了希望,没有奔头,不想再干了,这个政策可能有挑战性。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怎么样基于存量再出发,基于现有业务的稳步基础之上再去创新,我想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加速比孵化更紧迫,赋能比资本更重要,生态比单点更有效。”单靠在互联网上的一吆喝而带来流量红利的时代根本是无效、无解的。同时,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绝不是,而只是一种的手段,“如果我们的新经济把传统产业都了,都了、干掉了,我想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很的,是会崩盘的。”
他还,要创新资本的双轮驱动,去股权融资,新三板挂牌,甚至是IPO。对于投资,他希望大家不要再去投房产,不要再去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财,既有风险、赚的也没有社会价值。“大家既要赚钱,又要有社会价值,那就是投资新经济,投资新经济的企业,投资新经济的基金。”
在这样一个房地产疯狂的时代,还有一群人,我们一起在创新、在创业、在投资创新,我想我们这群人是中国最可爱的人。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
谈到新经济,可能每个人的脑海当中对新经济的理解各自都有不同。新经济是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力资源为制高点,以资本化为放大的新型的知识经济,在这里土地、厂房,甚至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是知识、是、是思维方式。这些才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走到了这样的时代,会发现主题词从过去传统的工业概念,正在变成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变成我们认为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组织,甚至是新的技术等。所以对于新经济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时代不管如何去拥抱它,我想都不为过。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因为对房地产的过渡依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窗口期,但是我们看到,IP加速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定调,因为未来的资本市场是新经济最大的支撑,而只有资本市场才能走出房地产下行的压力。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我们都要看到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在哪里。
过去的十年,我们是“工厂乘以地产”的旧的“双轮驱动”。在今天这样的转折点,我们正在转移到创新资本的“双轮驱动”上。这句线年。我们总是发现它在一天一天的推迟,大家看到,今天的资本市场已经给予创新者赏和鼓励,在这条道上迈出了坚定的一步,资本市场的对于创新是最大的鼓舞和鼓励。我想,我们已经在创新资本这个新的“双轮驱动”模型下,已经有了资本的助推,创新也许就会如我们所愿加速而来,这其中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我们现在新经济将代表着未来的发展。
当然,当我们谈新经济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传统产业有传统产业的难处,而新经济企业也有自己的难处。
我们也发现今天的新经济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个拐点,如果说过去几年可以To VC,可以讲故事的话,今天的资本市场,尤其以人民币为主的风险投资的市场,越来越要求被投资企业需要尽快的产生营业收入,甚至要产生利润。对于那些有技术、有模式、有资本支撑的新经济代表企业来讲,如何在全国落地,而不是跑马圈地,能够在全国发展、销售的服务网络就变成一个刚需,一个痛点。尤其在2B、2C,在这些领域,光靠所谓的在互联网上一吆喝,流量红利这个时代根本是无效的,根本是无解的。
风险投资也分传统的和新的,2C和2B恰恰是技术型驱动公司最主要的战场。过去靠用户驱动,靠补贴的模式可能更多是2C。但如果我们是家技术驱动的公司,会发现它的一个重要的战场,甚至是主战场,恰恰是2B、2C和高端的用户群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互联网线上的能力,更需要有强大的线下能力,而这些对于新经济企业来讲是不擅长的。
今天我们谈人工智能、谈大数据,最成熟的应用还是、军队、、国防,这些泛公用的领域,新经济企业要进入到2C、2B领域,你会发现投入巨大,往往要烧钱还未必有成效。所以新经济出身很好,起点很好,但是也是一堆的问题,也要去想下一步怎么走,怎么能够低成本的建立全国的销售网络。
与此同时,我们当然有更大的痛点,更多的问题来自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企业深耕在地方市场或者某些行业或领域,有经验有客户,往往还有团队。但这些企业怎么转型升级?他们就要面临研发、创新、技术等挑战。
这个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企业能跑出来,所以能融资。但对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讲,这还是有相当大的挑战,或者说投入其中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每一家企业都去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这就是一种浪费,这就存在一个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新经济和旧经济之间是两个,这两个在一段时间和周期里是割裂的、分离的、冲突的,但其实这两个应该是融合的、可协调的、一致的,所以“1+1”不仅要大于2,可能还可以等于N,它不是物理反应,它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如果我们能做到新经济代表企业和地方实力企业的融合,那么这就不会产生资源的重复,不会产生资源浪费。
其实这早已经有先例,在十多年前我们看到中国的IT行业,服装行业,甚至是地产行业,在全国能够建立起销售服务网络的,无一例外都构筑了总部和地方合作伙伴之间的占领略模式。正是这样一种模型,才推动了联想这些巨型IT企业成长为中国科技产业的领军者和助推者。
这样一个时代在今天发生着转折,今天大家没有太多的兴趣去对接传统产业成为他的地方合作伙伴,但是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成为那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企业,这些具有新兴代表性企业的地方合作伙伴,有机会去分享市场的红利,甚至进而成为这些新经济代表企业未来的合伙人、投资者,去分享我们未来新经济发展的红利。
如果说我们今天整个中国的经济有巨大的下行压力的话,那么下一步的红利就来自于新经济,来自于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增速、提效。
谈到这里,来谈一谈我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应该说这个话题在最近显得有那么一点挑战,因为我们都谈房地产去了,好在央行连续一周之内三个指令去进行了调控,当然有人说越调越涨,但是我们真正创新创业能够发展起来,那么房地产就不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创新创业者才会站上舞台的中央,才能成为增长新的动力来源。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去抱怨,我们去疯狂的追逐其中,我想都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企业经营大家,要有大家风范,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不仅要为自己想,还要为团队想,还要为国家想,为行业想。不仅要想现在,还要想未来,还要想20年以后,这才叫企业经营大家,才有大家的风范。
一个企业家只有有管制的才能称为企业家。前两天我在盛景的官微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管控和制约,呼吁对IPO加速背景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和管控的问题。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以下创新创业的思考和理解。
我认为对于双创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需要回答存量和增量的问题,或者更准确的说,对于存量和增量要进行更好的定义和定位的问题。所谓存量是什么?存量就是我们今天的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他并不是一个刚刚新创的企业,不是大学生所创的企业,存量是今天的传统产业,不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我们要有一个判断,任何国家的经济总量至少在它达到了平稳期的时候,都是以存量为核心的。所以如何解决存量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和推动存量的再发展,这个政策就更容易建立见效。
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存量,甚至让存量的这波人都没有了希望,没有奔头,不想再干了,这个政策可能有挑战性。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怎么样基于存量再出发,基于现有业务的稳步基础之上再去创新,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国家的政策来讲也是如此。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应该更加重视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倍增问题,应该更加重视的是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问题。这样的一种总体的定调,我想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
怎么实现存量的激活?存量、体量如此之大,占到国民经济比重的百分比如此之高,对就业等等重要事项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应该把主要的资源,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存量的激活之上,这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战区,怎么来实现它,就是靠创新和资本的新的双轮驱动。所以对于未来,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给予了极大的厚望和期待,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助推创新的发展。创新通过资本可以获得最大的赏和鼓励。
增量我们可以理解为新经济,也可以理解为高精尖的技术,这常关键的。但是增量的定位核心是引领,而不是。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的。如果我们的新经济把传统产业都了,都了,都干掉了,我想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很的,是会崩盘的。谁去解决就业的问题?谁去解决二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问题,甚至是五六线城市的发展问题,光靠互联网不可能救中国,光靠互联网不能促进中国如此大体量的经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井。所以新经济必须是发挥引领、辐射、放大作用,而不是的这样一种定位。
所以我们如何通过新经济,如何通过高精尖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第二春,让传统产业再出发?让传统产业登上创新资本新的舞台,我想这是我们在政策制定,我们的商业逻辑层面,可能都要去进行定义的一件事情。
我们希望在社会、企业、,都这样一种思考和,存量激活加增量的引领。对于国家政策的是如此,对于我们企业的经营其实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看一看对于创新创业的思考,基于前面我们对于存量和增量的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加速比孵化更紧迫,赋能比资本更重要,生态比单点更有效。我们过去对于双创我们非常强调孵化器,对于早期从0到0.1的孵化器的功能进行了粮食,这是正确的,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要在未来的5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要去加速,要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去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其实加速是更重要的。
什么是加速?加速就是对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主生态进行加速,进行倍增。也就是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怎么从1能够到2到3,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和紧迫性,大于从0到0.1,为什么?
一方面从务实的经济规律角度来讲,毫无疑问,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体量更大,所以它只要稍微增长一点,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就更。
另一方面,就是源自于从0到0.1,其实年轻人自己愿意干的,因为在中国我们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创业是很多人内在的冲动和愿望。所以从更大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不要做孵化,需要,但是我们更大,更紧迫,更多的资源,应该要放在加速,二八原理,80%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放在加速,也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停下来解决问题,对我们今天企业来讲也是如此。
我们说想创新,不是让大家把过去旧的东西全部扔掉,我们是把现有业务稳定住的基础上,去用试点的方法,甚至用成立于新公司的方法去尝试创新,因为创新需要一万小时定律。
不可能今天想好明天就出结果,它就是需要过程,它就是从无到有,从0到0.1的过程。但是我们的企业等不起,但是我们的国家等不起,所以我们现在加速比孵化更紧迫就在于此。
现在全国有很多的孵化器,对于我们从0到0.1的首创是值得典范的,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加速平台和加速器,这是我们今天最为紧迫的,对于企业,对于企业家也是如此。
当我们谈到创新的时候,资本是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在企业家的脑海当中,在的政策制定当中,对于投资,对于创投行业都给了很多的支持,当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但是从全社会角度,包括企业家,包括,包括,对于赋能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不认为就是办班的,不就是搞个培训班,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收人点钱,收点学费。但其实硅谷之所以成功,不仅是有那么多的知名的风险投资跟斯坦福大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斯坦福大学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推进的方和工具。
而今天中国为什么创新这么难?或者说和我们所设想的有这么大的差距?或者说和中国应有对创新效果的期待比起来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市场的主体,中小企业不知道怎么创新,所以这就是赋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加速,一定是能力的提升。刚才我们看到新经济的代表是以智力资源为制高点,资本是放大,离开了基础何谈放大?基础就是赋能。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包括企业家改变对于学习的认知,改变对于培训的认知,是我们进行创新这一折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说我们整个社会对此不进行转变的话,我们的创新会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状况,或者说巨大的犯错误和浪费。
创新为什么这么挑战?就在于它要生态,硅谷、以色列的创新中心幼非常典型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在这里,他的东西辐射到全世界,虹吸和溢出效应同时存在。
硅谷把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资本,长期资本,最好的技术,最强大的市场能力,通通都凝聚在一起,这是硅谷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核心。
今天硅谷依然凝聚了全美国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今天的斯坦福大学依然是对全美在创新领域的标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关村海淀在全国,乃至于在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不仅仅应该去平均化,反而更应该突出和强化,因为创新需要集聚,需要有化学反应,有了高点,才能有强大的辐射能力,才能有强大的引领功能。
现在有很多的一些思想,和一些观点提出来说,我们中关村和海淀的发展是不是已经够了?是不是要在全国我们再摊大饼,是不是应该把资源分配一下。今天中国的发展就要让中关村,让海淀,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进而我们再形成一批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再形成一些特色的创新中心,应该形成各有特色的定位,不要都变成国际型的,那都是自己骗自己,就是因为我们要构筑生态。
一个县域的创新生态怎么建,一个省域的创新生态怎么建,一个的,一个全球性的创新生态怎么建,都是有方法,有规律,有讲究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不管你怎么运作,一定是生态比单点更重要。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创新,很多的中小企业讲做创新,为什么做的效果不如愿?不理想?
这是因为创新的生态没有建立起来,都是单点在运作,创新的生态五要素必须齐全:第一是人才,我们是不是真正把人才的培养摆在第一位了;第二,方和工具,创新是有方法的,就像音乐领域的五线谱一样;第三是技术;第四是资本;第五是市场。
正是因为这些思考和理解,所以盛景过去十年以来一直在创新的服务领域里面耕耘,应该说这十年的耕耘常艰辛的,盛景的艰辛就代表了在今天中国创新服务,或者创新还是小众的,还是一小部分人在做的,还不是一个社会的。
很多同行跟我说竞争等等,我说其实我们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一个领域,但是盛景在不断的壮大,它的背后了、验证了我们的中国,我们中国的经济,正在一天比一天更迈向创新驱动的新的时代。
为什么每一次我对于房地产的疯长我都是填膺,就是因为它真的会创新的热情。如果说一个、北大的毕业生都买不起一个学区房,你为什么读、北大?
今天有几个中小企业的利润能够买得起一套三居室的房?如果这样的状态成为一种普遍性状态的时候,那你想想谁去做企业?
如果创新者不能得到资本市场巨大的赏和鼓励,谁去干这么苦的事?没有人去做。
所以说盛景的希望用我们过去十年的努力和未来十年的跋涉,去推动和这个国家真正的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因为这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井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法。
这条常的,也常挑战的,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你们这边都挺能干的,好像也没见你们公司做多大,和十个亿、几十亿的公司比起来,你们还是一个中小企业。确实是,有我们自己的能力问题,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大的,大的氛围,大的社会。小发展靠努力,大发展靠实势。
所以我们走到今天,我们完全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规模还是一个中小企业,我们完全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每一步走得都非常的挑战。但是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在中国如果我们不去做创新服务的引领者,那谁会去做呢?如果我们多做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多做一点?是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国家就可以真正迈向一个创新型国家呢?也许就会有可能,也许就会有机会。
我们要创新资本的双轮驱动,去股权融资,新三板挂牌,甚至是IPO。如果是投资的话,希望大家不要再去投房产,不要再去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财,既有风险,赚的也没有社会价值,我们希望大家既要赚钱,又要有社会价值,那就是投资新经济,投资新经济的企业,投资新经济的基金。